第五章 再造新文明 整合的力量(第2/2頁)

唯一可行的,是整合儒、釋、道。

梁武帝就是這樣做的。只不過他的辦法,是把孔子和老子說成佛陀的弟子,即“三教同源源於佛”。周武帝也想兼容三教,只不過他排定的座次,是儒學為先,道教為次,佛教最後,盡管他曾經一度以道教為最上。[42]

可惜三家誰都不服,世俗地主與僧侶地主的矛盾則日益加深。更重要的是,富國強兵的需要逼得他“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再也不能溫良恭儉讓。[43]

周武帝決心斬斷爭論。

公元574年,也就是北周滅北齊的三年前,周武帝下詔同時禁止佛、道兩教,不但燒毀經書偶像,還命令僧人和道士一律還俗,是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二次大法難。[44]

手無寸鐵的僧侶當然無法抗拒。據說,周武帝在被兼並的北齊宣布滅佛令時,大殿裏聆聽訓示的五百僧侶全都低頭垂淚,只有一位僧人抗聲爭辯:陛下仗著皇權破滅佛門,就不怕進阿鼻地獄嗎?那地方可是不分貴賤的。

周武帝卻不為所動。他兩眼直視那位僧人,毫不客氣地回答:百姓若有人間之福,朕也不辭地獄之苦。[45]

這實在很有氣魄。

毫無疑問,利用公權力來幹涉宗教信仰,並不是一件可取的事情,但在當時卻有著非凡的意義。我們知道,北周政權的鮮卑色彩原本很濃,許多漢族將領甚至都被迫改用鮮卑姓氏。周武帝卻把這件皇帝的新衣脫了下來。他原話是:朕非五胡,為什麽要信佛?[46]

這就對了。現在已經沒有五胡,只有中華。後來的歷史則證明,民族融合要以漢為主,漢胡互化;意識形態要以儒為主,並容佛道。這是最適合當時國情的選擇。

周武帝遠見卓識。

其他人也沒有錯。實際上,太武帝之尊奉道教,梁武帝之皈依佛門,周武帝之推崇儒學,都是在為將來的三教合流長期共存做準備。這三位武皇帝也都有著開放的心態和長遠的目光,這才置自己的族別於不顧,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因此,當隋文帝楊堅改回漢姓並再度崇佛時,一種更具開放性和兼容性的新的文明,便已是呼之欲出。

我們知道,那將是偉大的世界性文明。

本卷終

請關注下卷《隋唐定局》

[35]《法學匯編》又譯《法理匯要》;《法學總論》又譯《法學階梯》,或稱《法學家指南》;《法令新編》又譯《新律》。

[36]基督教會承認的羅馬帝國“大帝”只有三個:君士坦丁、狄奧多西和查士丁尼,見(日)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

[37]關於這段歷史,西方史學家著述甚多,恕不一一列舉。

[38]查士丁尼生於公元482年或483年,死於565年,527年成為皇帝。

[39]公元502年,梁武帝制定雅樂;505年,設立五館;512年,制成五禮。梁武帝的制禮作樂,讓北方士族都感到羨慕。

[40]周武帝遺詔則稱:“將欲包舉六合,混同文軌。”見《周書·武帝紀下》、《北史·周本紀下》。

[41]奉行仁義、孝悌、忠信、禮讓、廉平、儉約的儒家倫理是蘇綽對宇文泰的建議。他的全部主張,是先治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稱為六條詔書,見《周書·蘇綽傳》。另據稱,宇文泰曾這樣評價宇文邕:“成吾志者,必此兒也。”見《周書·武帝紀上》、《北史·周本紀下》。

[42]梁武帝的說法見其所著《舍事道法詔》,周武帝的說法見《周書·武帝紀上》,曾經以道教為最上則見《廣弘明集》卷八《敘周武帝集道俗議滅佛法事》。同時請參看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三卷、範文瀾《中國通史》第二冊。

[43]見《廣弘明集》卷二十四《諫周祖沙汰僧表》,轉引自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三卷。

[44]見《周書·武帝紀上》。

[45]見《大正藏》卷五十二。

[46]見《廣弘明集·辯惑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