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唐太宗 高祖李淵(第2/2頁)

按兵不動,只是為了穩操勝券。

因此,一旦看準時機,他就會動如脫兔。大業十三年五月十四日,已經看出李淵有異動跡象的兩個副留守,準備按照隋煬帝的監視命令對其采取行動,卻被李淵逮捕殺掉,罪名自然是捏造的。這時,他可沒有片刻猶豫和手軟。

這樣看來,貞觀史臣和司馬光們的篡改歷史,真可謂弄巧成拙,反倒顯得世民少不更事,李淵老謀深算。實際上李淵就像當年的孫權,比誰都沉得住氣。正如王夫之所說,他是處至危之地,觀天下之崩,伺機而動,以求一逞。[8]

而且一旦動起來,就比誰都狠。

沒錯,他盯住了長安。

長安本是帝國的首都,只是由於隋煬帝要打通南北重整山河,政治中心才東移到了洛陽。這就使得以洛陽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一線,成為逐鹿中原之各路諸侯的必爭之地,長安反倒被人遺忘。在那風雲激蕩的年頭,長安也像太原一樣出奇地安靜,成為一個死角或者真空地帶。

然而長安畢竟是關隴集團的根據地。擁有長安,以長安為新王朝的發祥地,對於李淵這樣的武川軍閥、周隋故舊和關隴勛貴,不但名正言順,而且駕輕就熟。何況鎮守長安的是十三歲的代王楊侑,李淵想要,豈非囊中取物?

李淵卻沒有輕舉妄動,他必須先解除後顧之憂。

為此,他做了三件事。

據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首先是與突厥的始畢可汗達成協議:攻下長安後,土地人民歸李淵,女人財寶歸突厥。這當然因為突厥在北,長安在南。從太原南下取長安,如果被突厥抄了後路,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李淵也謝絕了突厥準備派遣的大軍,只接受了他們的馬匹。他可不想引狼入室受制於人。[9]

搞掂了突厥,李淵又去忽悠李密。他寫信給自命為反隋盟主的李密,表示衷心擁戴他奉天承運,自己只要能再封於唐就心滿意足。於是驕狂的李密不再留意李淵,一心一意攻打洛陽,反倒成了替李淵阻攔東路兵鋒的擋箭牌。[10]

最重要的一招,是舉義旗不舉反旗。李淵宣布,南下的目的是復興隋室,立楊侑為帝,尊楊廣為太上皇。這就規避了人臣造反的罪名,在政治上立於不敗之地。也因此,煬帝一死,他就立即撕下假面具,毫不客氣地做起皇帝來。

隱患都已排除,現在可以動身。

七月初五,李淵率軍三萬誓師南下。十一月初九,攻克長安。次年三月十一日,楊廣在江都被殺。五月二十日,李淵即皇帝位。一個王朝倒下了,另一個王朝站起來,只不過這新王朝還必須再接受一次血雨腥風的洗禮。

[1]據《新唐書·高祖皇帝本紀》,當時造反起義者凡四十九處,其中稱帝者四人,稱王者八人,遍布全國各地。

[2]新舊《唐書》皆稱,李淵為了對付隋煬帝的猜忌,盡力韜晦。

[3]見《舊唐書·裴寂傳》,《新唐書》之《高祖紀》與《裴寂傳》,《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三。

[4]最早對這段歷史的官方說法表示質疑的是汪篯先生,見《汪篯隋唐史論稿》。現在,唐史被貞觀史臣篡改已幾乎是學界共識。袁剛《隋煬帝傳》即稱晉陽起兵的首謀毫無疑問是李淵,趙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傳》也稱晉陽起兵的策劃者首推李淵。

[5]見《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三。

[6]袁剛《隋煬帝傳》認為此案是李淵主動勾結裴寂,勇敢地住進煬帝行宮,以示挑戰。這個說法,似乎也矯枉過正。

[7]見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

[8]見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十。

[9]見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另,李淵勾結突厥一事在正史中極其隱晦,真相大白是由於陳寅恪先生的考證。請參看陳寅恪《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

[10]見《舊唐書·李密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