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開元新政 大閱兵(第2/2頁)

一心向往曾祖父“貞觀之治”的太子和皇帝李隆基,也只好跟他那堅持則天路線的姑姑鬥法。結果則一如我們在《女皇武則天》中所述,失敗的太平公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結束了一個時代。從此以後,直到晚清,再也沒有哪個女人能夠如此嚴重地影響到中華帝國的政局。

獲勝的唐玄宗卻感到了危機。他清楚地記得,成敗只有一天之差。如果不是由於得到線人通報,搶先一步在七月三日動手,那麽,死無葬身之地的恐怕就是自己,大唐也弄不好會再出現一位女皇帝,盡管她姓李。

教訓啊!

結論卻很簡單,那就是必須集權,尤其是要把軍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事實上,太平公主之所以比韋皇後一夥更難對付,原因之一就在後者只知道買官賣官,手下盡是無能之輩;前者卻不但控制了文官,而且收買了軍隊。

當時的形勢確實嚴峻。政事堂會議成員七名,四個是太平公主的人;宮廷警衛部隊四軍,也有兩軍效忠公主。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則掌握在退居二線的太上皇手裏。太平公主正是靠著這位和事佬哥哥,一手遮住半邊天的。[5]

顯然,這其實是三個人的博弈,睿宗李旦也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軟弱或糊塗。他一生三讓天下:第一次讓給母親武則天,第二次讓給哥哥李顯,第三次讓給兒子李隆基,每次都不是高風亮節,而是精打細算。當然,是為自己。

這一回事情的起因是天空出現了一顆彗星。按照當時的傳統觀念,應該視為上天神秘的警示。太平公主便讓人放出風來,聲稱還發現象征皇帝和太子的星辰也都有異變。言外之意很明顯:只有廢黜太子,皇帝才是安全的。

可惜公主機關算盡,卻沒有哥哥聰明。睿宗幹脆宣布辭去皇位,那可就一了百了,徹底安全。他甚至對聞訊趕來匍匐在地的皇太子李隆基把話挑明:讓位是為了避災。你如果真是孝子,何必一定要等朕死以後再即位?[6]

所有人都無話可說。

就連他保留帝國的最高仲裁權,也表面上是太平公主的陰謀詭計,實際上是睿宗皇帝的如意算盤。大事拍板,小事不管,這個太上皇當得遊刃有余。可憐的兒皇帝卻連自稱朕的資格都沒有,不過是李旦的打工仔和擋箭牌。

看來,李隆基其實應該感謝太平公主的步步緊逼,否則他真是無法將自己變成帝國真正的當家人。盡管之前太上皇和他的關系很像董事長和總經理,大唐卻不是公司。對於中華帝國來說,穩定是壓倒一切的。穩定就要集權,而且必須集中在皇帝手裏,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三家分紅。

難怪唐玄宗在接管政權之後三個月就要閱兵了。他就是要用這種方式昭告天下:新時代已經開始。

因此他也要殺人,或假裝要殺。

[1]見《唐會要》卷二十六,《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開元元年十月條。

[2]見《唐大詔令集·驪山講武賞慰將士詔》。

[3]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即認為武則天把國家從更糟的境遇中拯救出來。但同時又說,這一點可以爭論。

[4]關於這種看法,見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5]見《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開元元年六月條。但該條稱“宰相七人,五出其門”,不確,應為“四出其門”。

[6]見《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先天元年七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