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動亂始末 肅宗即位

李亨離開父皇,看上去也是事出偶然。

六月十五日,玄宗一行準備離開馬嵬坡,但何去何從卻又成了問題。經歷了腥風血雨的皇帝變得謙和,甚至虛心地聽取了禁衛軍的意見。將士們卻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有的說去隴西,有的說去靈武,有的說去太原,還有人主張殺回長安。最後,還是韋見素的兒子韋諤一錘定音:先去扶風避避風頭看看再說。這才有了前面所說分蜀錦的一幕。[46]

然而動身之時,鄉親們卻來了。

這些純樸的民眾是來挽留玄宗的。他們攔在馬前言辭誠懇地說:宮殿是陛下的家居,陵寢是陛下的墳墓。陛下拋棄家居和墳墓,要到哪裏去,又能到哪裏去?

玄宗無奈,只好留下太子做工作。

父老鄉親們又說:至尊一定要走,就請太子殿下率領我等收復長安。我等生於聖代,世為唐民,願同心同德,討伐逆賊。如果至尊和殿下都不留,誰為中原百姓做主?

這時,圍住太子的已有數千人。

太子只好不走。

不走也有三個原因。一是走不了,二是不想走,三是不敢走。長期以來,太子李亨先是受李林甫打壓,後是被楊國忠排擠,但兩任宰相都如此猖狂,不就因為他們的背後有父皇嗎?如果再跟父皇去蜀中,誰知道會是什麽下場?

更何況,此刻是多好的機會呀!楊國忠死了,楊貴妃也死了,一向強勢的父皇其實很受傷,也很清楚自己的鞭子現在有多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決不能錯失良機。

太子這麽想,太子黨就更是這麽想。李亨的兩個兒子和宦官李輔國抓住韁繩力陳利害,看出太子心中動搖的父老鄉親更是將他團團圍定,太子只好答應他們。於是,一直在遠處等待的唐玄宗得到消息:太子殿下走不了啦!

皇帝一聲長嘆:天意![47]

天意即民意。正如李亨之子李倓(讀如談)所說,人心向背是最重要的,而當前的人心所向就是平叛。平叛就不能去蜀中,而應該去西北,去華北。只有高舉義旗,聯合西北和華北的力量,才能凝聚人心,重整河山。[48]

◎玄宗逃亡、李亨北上時間表

天寶十五載或至德元載(756)
時間 事件
六月 十三日 晨 玄宗從長安倉皇出逃
十三日 夜 玄宗到達金城(今陜西省興平市)
十四日 玄宗到達馬嵬驛,發生事變
十五日 玄宗與太子李亨分手
十六日 李亨到達新平(今陜西省彬縣)
十七日 玄宗到達扶風(今陜西省鳳翔縣)
李亨到達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
十八日 李亨到達彭原(今甘肅省寧縣)
十九日 玄宗到達陳倉(今陜西省寶雞市)
李亨到達平涼(今甘肅省平涼市)
二十日 玄宗到達散關,重組禁衛軍
二十四日 玄宗到達河池(今陜西省鳳縣)
七月 十日 李亨到達靈武(今寧夏吳忠市北)
十三日 玄宗到達普安(今四川省劍閣縣)
李亨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
十九日 玄宗到達巴西(今四川省綿陽市)
二十九日 玄宗到達成都

據許道勛、趙克堯著《唐玄宗傳》第540頁圖所繪。

因此,太子與皇帝,只能分道揚鑣。

實際上,看看前面的圖和表就知道,盡管玄宗和李亨的前進速度幾乎一樣,走的卻是兩條不同的路線。皇帝走的是逃亡路線,太子走的是救亡路線。盡管李亨的才幹和魄力都遠不如父皇,但這一次的選擇,卻高下立判。

當然,李亨的正確也許是逼出來的。一開始,他也是在逃亡,既要逃離叛軍的兵鋒,也要逃離父皇的控制,因此頭幾天幾乎是一路狂奔。路途之狼狽,不亞於乃父。[49]

但是到了靈武,就完全不同了。

靈武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北,開元九年(721)帝國在這裏設置了朔方節度區。看看地圖就知道,由北向南的黃河以東,北邊是安祿山的根據地河東、範陽、平盧,中間是雙方交戰區,南邊是洛陽和長安兩大淪陷區,河西則是朔方節度區。以靈武為指揮部,朔方為大本營,東進可以直搗安祿山的老窩,南下可以收復兩京,可謂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