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動亂始末 肅宗即位(第2/3頁)

朔方節度區條件也好。境內有大量的營田和牧場,雜居著突厥、鐵勒、黨項、吐谷渾等遊牧民族,以及善於經商的粟特人。因此,朔方軍跟安祿山的叛軍一樣,也是多民族之混編部隊。如果我們還知道,太子李亨曾經兼任朔方節度大使一職,便會覺得這種安排簡直就是天意。

李亨也沒有錯過機會。

天寶十五載(756)七月十三日,也就是跟玄宗分手差不多一個月後,李亨在朔方留守官員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唐肅宗。當日,改元至德,因此本年也叫至德元載。[50]

這時,李亨到達靈武只有三天。

如此匆忙即位,是會引起懷疑的,這才有了煞費苦心想出的年號。至德來自《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意為最高道德就是孝。顯然,肅宗需要向天下人宣示,他的稱帝是為了領導平叛,以便盡快將父皇迎回長安。作為皇太子,這才是大孝,也才是至德,是沒有任何道德瑕疵的正當行為。

問題在於,領導平叛與當起皇帝來,並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玄宗對此也沒有明確授權,李亨反倒不無參與甚至主導馬嵬事變的嫌疑。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陳玄禮向唐玄宗提出誅殺楊國忠之前,是請示過太子的,只不過太子的態度不夠明朗。不明朗也可以有多種理解,比如默許,甚至是希望萬無一失,或者幹脆是後世史家的春秋筆法。[51]

但,陳玄禮為什麽要請示太子?

沒有證據顯示,兩人此前有過交集,唐玄宗也不會允許禁衛軍司令官與皇太子眉來眼去。實際上,事變之後他們就大路朝天各走一邊。陳玄禮對皇帝依然忠心耿耿,一路護駕去了蜀中。回到長安後,又被肅宗安排提前退休。[52]

陳玄禮不是太子黨。

可疑的是王思禮。這個曾經主張將楊國忠劫持到潼關殺掉的高麗人,在馬嵬坡事變前一天深夜來到金城,被玄宗任命為河西、隴右節度使以後又匆匆離去。問題是此人並沒有遵旨履新,而是在肅宗即位後追隨了新皇帝,官至司空,成為大唐開國以來唯一不曾擔任宰相而位至三公的人。[53]

這就難免讓人懷疑,王思禮究竟有什麽特殊貢獻?莫非在那不尋常的深夜,他與皇太子、高力士或者陳玄禮有過什麽密談,直接導致了第二天事變的發生?可惜,史書上一點兒蛛絲馬跡都沒有,我們也只能疑罪從無。[54]

可以肯定的是,陳玄禮清楚太子與楊家的關系。洛陽淪陷後,唐玄宗曾經打算禦駕親征,令太子監國。楊氏兄妹得到消息抱頭痛哭,貴妃娘娘則嘴含土塊,以請求皇帝賜死的方式,梨花帶雨般地進行勸阻,太子監國終於泡湯。[55]

顯然,楊國忠固然是死敵,楊玉環也是障礙。這樣就能解釋,為什麽殺了楊國忠之後還要殺楊貴妃——如果留下這個女人,誰知道她什麽時候嘴裏又會含塊石頭呢?

楊玉環非死不可。

這一點,皇太子、高力士和陳玄禮都心知肚明。至於他們是進行了密謀,還是心照不宣地聽任禁衛軍鬧事,已經不再重要。就連唐玄宗,恐怕也看清楚了大勢所趨,這才不但在馬嵬坡放走了李亨,還對他的稱帝表示追認。

一切都那麽機緣巧合,又那麽順理成章。

當然,該上演的戲碼還得照演不誤。禮治的中國從來就是政治舞台,忸怩作態是必須要走的過場。因此,李亨即位之前,臣僚的勸進需要多達五到六次,太子才能裝著不得已而順從民意。總之,新歷史總算拉開了帷幕,盡管擁戴肅宗的官員其實寥若晨星,正如他的政府不過草台班子。

然而事實證明,這一步又走對了。肅宗即位的消息傳出以後,當月就有安祿山手下五千同羅將士向朔方投誠,大唐的京兆尹(首都市長)和長安縣令則在西市(外貿區)率眾歡呼,殺叛軍數千人,然後浩浩蕩蕩奔赴靈武。[56]

接著,李泌(讀如必)來了,帶來了平叛方略。郭子儀和李光弼也來了,帶來了精兵強將。這是肅宗時期最為重要的三個人物。有了他們,在靈武城樓草草登基的肅宗皇帝才不再是孤家寡人,大唐的復興也才有了希望,雖然這過程漫長曲折得就像黃河,必須走過九曲十八彎。

[46]見《舊唐書·韋見素傳》,《新唐書·韋諤傳》,《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

[47]以上見《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同時參看《舊唐書·肅宗紀》。

[48]見《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六月條,同時參看兩《唐書》之李倓傳。

[49]見《舊唐書·肅宗本紀》。

[50]見兩《唐書》之肅宗本紀,《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載七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