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深謀遠慮(第3/4頁)

但是曹操卻是很大度,曹操一看,覺得這個時候還不能夠和袁紹公開翻臉。於是曹操上表,辭去大將軍職務,讓給袁紹,你不就想當大將軍嗎?我讓給你。最後,皇帝說,好,那就讓袁紹當大將軍,老實說這時候皇帝也實在是一個做不了什麽主的人。袁紹當了大將軍他才不鬧了,其實袁紹得了一個什麽?得了一個面子,一點實惠都沒有得到,他現在雖然官位在曹操之上,他誰也指揮不了,包括曹操。袁紹是想指揮一下曹操的,他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說,你現在不是在朝廷當中嗎,你不是大權在握嗎,你給我把兩個人殺了,一個叫楊彪,一個叫孔融,給我殺了。袁紹和楊彪、孔融有過節,他想借刀殺人,曹操怎麽會聽他的。第一曹操很明白現在是收拾人心的時候,不是濫殺無辜的時候,曹操不是王允,曹操也不是袁紹,他絕對不會擴大打擊面,根本現在就不是殺人的時候,何況還是殺名人。即便曹操要殺楊彪和孔融,坦率地說曹操也是不喜歡楊彪和孔融的,孔融最後也是被曹操殺掉的,但是要殺第一不是現在殺,第二也不是你袁紹讓我殺我就殺,我什麽時候想殺再殺。於是曹操一本正經地跟袁紹回一封信,袁兄啊,現在天下大亂,所有的人都是不安的,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是朝不保夕的,人人自危啊,“此上下相疑之秋也”,在這個時候我們執政,哪怕我們用最坦誠的心來對待大家恐怕大家還不相信我們呢,如果我們還隨隨便便地殺幾個人,那人家不是更不相信我們了嗎!不能這樣做。袁紹碰一鼻子灰,渾身氣都不打一出來,沒話說。

* 碰了一鼻子灰的袁紹是不了解曹操的真實想法,曹操迎奉天子到許縣當然有自己的打算。小說《三國演義》中,提到曹操把皇帝遷到許縣後,大權獨攬,要“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麽,歷史上的曹操他的真實想法是這樣嗎?

我們現在也無法確切地知道曹操本人當時的想法,但是可以肯定一點,曹操的智囊團是主張奉天子的,其中最具有代表行的人物就是曹操的謀士荀彧。曹操前期五大謀士:荀彧、郭嘉、荀攸、賈詡、程昱,第一個就是荀彧。荀彧跟曹操也有一番對話,荀彧他談到這樣兩個觀點,他說第一點,當今之世,維護漢室、保衛皇帝就是一面正義的旗幟。第二點,將軍您一貫正義,董卓造亂的時候,是將軍您最先舉起了正義的旗幟,叫首倡義兵;關東聯軍停滯不前的時候,是將軍您最先出兵去攻打董卓;皇上顛沛流離的時候,是將軍您派去了使節;皇帝回到洛陽的時候,是將軍您把他接到了富庶的許縣,這說明什麽呢?說明將軍您一貫就是維護王室、維護皇帝的,您的心無時無刻不在皇帝的身上。那麽這個時候你應該趁這個機會趕緊把迎奉天子這件事情完成,如果等到將來我們這個國家真的四分五裂,天底下的人都有了諸侯割據一方的心思的時候,那就為時太晚了。

因此,荀彧向曹操提出了三大綱領:奉主上以從民望,秉至公以服雄傑,扶弘義以至英俊。什麽意思呢?就是尊奉天子以順從民意,大公無私以降服諸侯,弘揚正義以招攬英雄。荀彧說,尊奉天子以順從民意這是最大的趨勢,他稱之為大順;大公無私以降服諸侯這是最大的策略,他稱之為大略;弘揚正義以招攬英雄這是最大的道德,他稱之為大德。大順至尊,大略至公,大德至義,有此三大,將軍您一定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即便有人出來跟您作對那也只能是螳臂當車、小醜跳梁,成不了氣候。

那麽我們比較一下荀彧的這段話,和沮授的那段話,也是叫做高下立現。荀彧反反復復強調的是一個字:“義”;沮授對袁紹反反復復強調的是一個字:“利”。荀彧反反復復說,尊奉天子是最大的正義;沮授反反復復說,挾持天子是最大的利益。所以沮授反反復復強調利,只能說明袁紹重利;荀彧反反復復強調義,只能說明曹操重義,至少在公元196年,也就是漢獻帝建安元年的時候,曹操這個人還是講義的,或者是這個時候曹操還是裝著講義的。

荀彧和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個口號,他們兩個人的想法是要通過尊奉現任皇帝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國家分裂。這兩個人的心思我們可以肯定,但不能說這就是曹操的心思,曹操這個時候的心思,我們只能說他是可能是贊成這個觀點。但是這個說法它也給曹操戴了一個緊箍咒,就是曹操不敢太膨脹自己的個人野心,尤其是荀彧的話,他是用曹操自己的話來給曹操戴了一個帽子,戴高帽子的同時代了一個緊箍咒。所以到曹操晚年野心膨脹的時候,這兩個人就沒有好果子吃了,荀彧據說被曹操謀殺,毛玠下了大獄,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