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海納百川

曹操很早就意識到,要想成就一番霸業,人才是關鍵,所以曹操曾連續三次頒布求賢令,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號,這個驚世駭俗的舉動幾乎顛覆了當時人們傳統用人觀。那麽,我們該怎樣理解曹操的“唯才是舉”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海納百川》。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對於曹操來說是一次真正確立霸主地位的戰役,而對於袁紹來說,卻是至死難忘的成敗轉折點。經此一戰,袁紹拱手讓出了北方霸權,這位曾經橫掃河北、稱雄一時的大軍閥,就此從中國歷史舞台上消失。本來,袁紹是完全有機會贏取這場勝利的,甚至可以進而奪取中原,“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麽袁紹究竟輸在哪裏?有人認為曹操勝在善於用人,可是想成就一番霸業的袁紹不會認識不到人才的重要性,況且他手底下也是文臣武將,人才濟濟。那麽,曹操袁紹的用人究竟有什麽不同?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將為您細品曹操的用人之術。《易中天品三國》之“海納百川”正在播出,敬請關注。

易中天:

今天這一集我們講曹操的用人之道,用人之道是曹操的成功之道的重要內容。陳壽的《三國志》為曹操做傳,最後有一段總結,這段總結陳壽表達了這麽一個意思:第一點,戰勝袁紹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點,曹操為什麽能夠戰勝袁紹呢?兩個原因,第一是曹操精於謀略,第二是曹操善於用人。這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給曹操一生做的一個總結,可見用人之道對於曹操來說是多麽地重要。其實所謂用人之道,無非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用什麽人,第二個問題是怎麽用。我們今天就講用什麽人,下一集我們講怎麽用。我們還是要來比較一下袁紹和曹操,在這兩個問題上袁紹和曹操都是不一樣的。

袁紹這個人也是懂得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會用人這個道理的,實際上袁紹從小就喜歡結交豪俠,他年輕的時候住在京城裏面,仗著自己“四世三公”這樣一個社會地位,成為京城有名的公子哥兒,然後整天在家裏面大會賓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辦沙龍,開Party,車水馬龍,門庭若市。這個事情當時就引起了當局的注意,當時就有人對袁紹的叔叔說,你那個侄子不響應政府的號召,就是當時官方要袁紹出來做官,袁紹不出來,在家裏面就會賓客。所以他們就對袁紹的叔叔說,你那個侄子“不應乎召而養死士”,不接受我們政府的招聘,自己在家裏面養很多的門客,他想幹什麽?他叔叔就去找袁紹說,你這小子這樣搞下去,我們袁家要滅門啊!袁紹這才有所收斂,這才到了大將軍何進的麾下效力。那麽這個故事說明什麽呢?說明當時大家都看出來袁紹在模仿誰呢?模仿戰國時代的那些公子。我們知道戰國時代有四大君子,齊國是孟嘗君,魏國信陵君,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四大公子就是這樣的,在家裏面養很多的門客,袁紹學習的就是這四大公子的做派,所以袁紹的這個做派我們可以稱之為“哥兒做派”。但是袁紹學習這四大公子,他只學到了皮毛,沒有學到精髓。這個問題,曹操的謀士荀彧有一個說法,荀彧是這樣說的:

“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

就是說袁紹憑借他“四世三公”的這樣一個優勢,一個家族的優勢,結交了很多的人,做出一副折節下士、禮賢下士的樣子,幹什麽呢?騙取一些名譽,因為袁紹結交這些人他有一個原則,就是只見名人,不是海內知名的人袁紹是不接待的。這是幹什麽呢?這是做秀,這是擺譜,他就等於向世人宣布,我袁大公子可不是什麽人都能夠隨隨便便見一見的,我只結交名人。袁紹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裝點門面,是擡高自己的聲譽,並不是真心誠意地希望有人來幫助他,因為袁紹這個人是剛愎自用的,他不認為天底下還有比他更聰明的人,他用不著找很多人來幫助他,他只要讓世人覺得他這便人才濟濟就可以了,這就是袁紹的做派。那麽袁紹的做派,我們可以總結成這麽十六個字,就是:做秀演戲、沽名釣譽、裝點門面、自鳴得意。  * 事業的成與敗、興與衰,不外乎平時的用人,而用人者的出發點和境界卻是不一樣的。袁紹也同樣是用人的,他也是敞開胸懷,接納天下的英才,在官渡之戰前袁紹手下也是謀臣如雲、猛士如雨,但是他用人卻只是做表面文章,用人只看名聲。那麽曹操用人與袁紹用人,本質上有什麽不同呢?

曹操的做法剛好相反,曹操的做法是什麽呢?我們也可以總結十六個字:實事求是、唯才是舉、不拘一格、來者不拒。也就是說曹操他是實實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來幫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處理了五種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