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 借刀殺人(第4/5頁)

*孔融在一些問題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曹操,最終搭進了自己的性命。但是我們可以想見,孔融是孔子的後人,自幼就有讓梨的美名,盡管在一些問題上孔融與曹操意見不一,但曹操要想除掉孔融還應該有所顧及,安排一個合適的罪名。那麽,曹操安排的罪名是什麽呢?

這個時候曹操改制,恢復西漢初年的政治制度,設立了丞相這個職務自己當了,然後設立了一個副丞相兼監察部部長叫禦史大夫,就讓郗慮來當。這個郗慮我們前面出現過幾次了,殺伏皇後啊,封曹操為魏公都是這郗慮,這個郗慮也就幹了這三件事。郗慮當監察部長,郗慮馬上心領神會,就指使人去查查查,最後查出來孔融有一個反動言論,說什麽呢?說“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合起來就是繁體的“劉”這個字,就是當皇帝的不一定要姓劉啊。

*孔融的這句“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的狂語,是出自建安十三年,當時的曹操既沒有當皇帝的野心,也沒有當皇帝的條件,而孔融屢屢與曹操作對,因此曹操就拿孔融的這句話做起了文章。

那就是謀反了,馬上把孔融抓起來了,下獄,處死,棄市,老婆孩子全部殺掉。但是曹操殺孔融,他公布的罪名不是謀反,是什麽呢?是不孝。說孔融查出來有兩條不孝的言論,第一條說什麽呢?說父母和子女是沒有恩情的。首先父親對子女沒有恩,為什麽呢?因為父親之所以生下兒子、女兒,他的本來目的是為了自己快活,滿足自己的某種欲望。那母親總有恩吧?他說母親也沒有恩,母親就好比一個瓦罐,這個孩子就好比瓦罐裏裝的東西,東西倒出來以後你說這個東西跟這個瓦罐有什麽關系啊?沒關系。這是一條。第二條就是說,饑荒的時候如果有一點吃的東西,是給父親呢還是給別人?孔融說,如果父親不好,這個東西就寧肯給別人,不要給你父親。這兩條就是不孝了,因此把孔融給殺了,而且把這個罪狀公布出來。那麽我們現在來看這個案子,我們可以發現這是典型的以言治罪,也是典型的專制政治。因為第一條,我們不知道孔融是不是說了這個話,根據公布的材料看,說是孔融跟禰衡說,然後禰衡到處散布。但是你要知道禰衡現在已經死了啊,死無對證。就我個人認為,說這個話是禰衡說的還有點像,孔融倒是未必說了這個話,但是曹操一口咬定孔融說的,那就算孔融說了,也不容他辯護,也沒有律師對不對,也沒有證據。第二,就算孔融說了這個話,他頂多是不像話嘛,還犯不了死罪嘛。第三點,曹操自己說過唯才是舉,不仁、不孝都不要緊,對不對?這個孔融僅僅是有一些不孝的言論,你曹操把不孝的人都用到重要的崗位上了,你的罪過不是更大嗎?你怎麽不死呢?魯迅先生說,但是我們不能去問曹操,我們如果去問他,他把我們也殺了。

但是曹操的這個做法,用心是極深,再次表明曹操是城府很深的政治家,而孔融是書呆子。為什麽呢?曹操為什麽不用謀反的罪名,要用不孝的罪名來殺孔融呢?因為西漢、東漢兩漢王朝是以孝治天下,這個“孝”字非常重要,你去看漢代的皇帝,除了極個別的幾個人以外每個人的謚號前面都有一個“孝”字,比方說惠帝——孝惠帝,武帝——孝武帝。孝是很重要的,曹操用不孝來殺人,就是證明說自己道德高尚,也說明自己維護漢室,是忠臣。汙蔑了別人,洗刷了自己,一箭雙雕,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孔融是什麽人?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啊,孔子的主張是什麽?孝啊,你孔子的後代不孝是什麽概念,你們想想是什麽概念?所以曹操是不但要在政治上把孔融打倒,而且要在道德上把孔融搞臭;不但要消滅他的肉體,而且要玷汙他的聲譽。所以這一手極其毒辣,以至於後來陳壽作《三國志》的時候都不敢給孔融立傳。

不過這個事情站在曹操的立場上,也確有一正風氣的作用。曹操是要借孔融來正一正社會風氣,但這個風氣倒不是孝和不孝,是什麽呢?是這個時候這些士人們都非常清高,這些清高的士人當中也有兩撥人,一種是真清高,一種是假清高;一種是真有才,一種是假有才。但是有趣的是,這些人只要有一個士人的身份,那麽不管他是有才氣還是沒才氣,都有脾氣。那麽這些人都是采取一個和當局不合作的態度,這些人都喜歡在背後議論、嘲笑、挖苦、諷刺曹操,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曹操是一個在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他豈容別人天天在背後說他的壞話?又豈容所有的人都不跟他合作呢?他必須殺一儆百,他必須殺雞給猴子看,孔融就是這樣一只大公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