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 坐斷東南(第3/4頁)

【畫外音】正因為沉得住氣,所以曹丕稱帝,孫權上表稱臣,劉備稱帝,孫權不為所動,因為孫權知道,以當時孫氏集團的實力和他個人的能力,還做不了皇帝夢,他需要韜光養晦,發展實力,等待時機,但當時魏蜀吳三足鼎立,曹魏對江東是虎視眈眈,蜀漢對江東也是不懷好意,光靠沉得住氣,孫權還做不到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那麽除了沉得住氣,孫權還做到了什麽呢?

第二呢,變得了臉。這個孫權前半生你去看去,不知道變了多少回臉,他和劉備原來是盟軍、盟友,親密無間,還把妹妹嫁給他,嫁了沒多久,他就去打人家去了,他和曹操本來是翻了臉的,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拔出刀來,我與老賊勢不兩立,後來又重新通婚姻了。他是聯劉又襲劉,降曹又背曹,曹操來勢洶洶,進攻的時候,他抵抗;赤壁之戰以後,曹操攻勢銳減,他投降;關羽在襄樊威震華夏,聲名大震的時候,他去偷襲;等到劉備兵敗夷陵的時候,他派一個使節求和去了。他真像古龍小說裏面的那些人,總是在一個意想不到的時候,從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出了意想不到的一招,弄得曹劉兩方暈頭轉向,不知道他要幹什麽,這是什麽呢?這也是懂政治。敵我友,敵我友,誰是敵,曹魏是敵,誰是友,劉備是友,問題在於曹魏這個敵是常常得罪不起的,而劉備這個友他常常又是靠不住的,這個時候怎麽辦呢?只好洗牌嘛。反正看著你們兩家,誰要是這家大起來以後,我就聯合那一家,看著曹操這邊大起來了,劉備撐不住了,趕快聯合劉備,後來劉備拿下了荊州,又拿下了益州,拿下了漢中,看著劉備大起來了,他聯合曹操,他反正不讓你另外兩家,這個度不讓你過度,他就像一個砝碼,或者像一個秤上的秤砣,他根據情況,他移過來移過去。

而且呢,他還彎得下腰。因為你要變臉,你不可能變得都是兇臉,還要變笑臉有時候,這個時候你就要彎得下腰,比方說像曹魏俯首稱臣,這就是彎腰嘛。這個事情很多人都是不以為然的,包括他自己的人,也包括後代的一些評論,都認為孫權,在這個時候向曹丕稱臣是失節,應該堅持說我就是大漢的臣子,絕對不向你這個篡漢的曹賊稱臣,很多人都是這樣批評孫權的,其實這是書呆子的話。比方說有人就說,“取義不辱”這是匹夫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比方說伯夷叔齊,多有骨氣啊,比方說魯仲連義不帝秦啊,多有骨氣啊,你堂堂一國之君,怎麽能這樣沒有骨氣呢?這個話是不懂政治,作為個人,完全可以學習伯夷、叔齊、魯仲連,你個人行為沒關系,你盡管學習他們,你盡管有骨氣,你盡管去餓死,我們崇敬你。但是作為一個領導人,他不能這樣想問題,他要想天下大事,想長遠利益,這一點連諸葛亮都是這樣的。孫權稱帝,孫權這邊派人到蜀漢去,說二帝並尊,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我們承認你蜀漢皇帝劉禪是皇帝,你們也承認我們孫權是皇帝,一個天下兩個皇帝,當然我們都不承認曹魏啊,就不承認他,一個天下兩個皇帝,行不行?蜀漢的群臣說那怎麽行啊,天無而日,人無二君,這天底下就是一個皇帝,就是我們劉禪,別人都不能是皇帝。諸葛亮說還是承認吧,諸葛亮說我們不能跟東吳翻臉,我們需要它,而且諸葛亮說了非常精彩的八個字,諸葛亮這八個字是“應權通變,弘思遠益。”“應權”是什麽呢?審時度勢,“通變”是什麽呢?因時制宜,“弘思”是什麽呢?深謀遠慮,“遠益”是什麽呢?考慮國家人民的長遠利益,不要為一時一地一刻的面子,去吹自己什麽“取義不辱”,諸葛亮說不要為匹夫之憤,所以有諸葛亮這句話墊底,我看那些憤怒的匹夫是可以休息了。

【畫外音】通過易中天先生的描述,我們勾勒出了孫權的幾個特征:“沉得住氣”、“變得了臉”、“彎得下腰”。有了這幾個特征,我們就能夠理解,孫權為什麽能夠忽悠得了曹丕,過去他能夠稱呼曹丕為“漢賊”,現在就能彎腰叫“皇上”,我們也能理解孫權,為什麽能夠在聯合劉備的時候又去襲擊劉備。這樣一看,孫權似乎又是一個小人了,那麽孫權有原則、有底線嗎?

但是呢,政治雖然需要妥協,但還是要有底線。孫權其實是守住了底線的,比方說曹魏多次要他送兒子去做人質,那他不送,而且呢他還公開表明,我的臣服你是假的,這點非常有意思。他去稱臣的時候派了一個使節叫趙咨,趙咨去了以後呢,曹丕就問他了,說你們吳王是個什麽樣的人啊?趙咨說,聰明仁智雄略之主。曹丕說,有這麽好嗎?你給我說說,此話怎講?趙咨說,納魯肅於凡品,魯肅本來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他把魯肅發現了,這叫做“聰”;他發現了呂蒙,從這個行伍當中把呂蒙提拔起來,這叫做“明”;他逮住了於禁,不殺於禁送回來,這叫做“仁”;取荊州兵不血刃,這叫做“智”,聰、明、仁、智,一個字一個字做解釋。最後雄略兩個字的解釋最妙,趙咨說,據三州虎勢天下是其雄也,屈身陛下,是其略也。話說的很清楚,我們吳王骨子裏面是虎勢天下的,現在迫不得已,忽悠忽悠你老人家,屈身一下吧。這叫做什麽?這叫做擡得起頭,就是他彎得下腰,他也擡得起頭,甚至他在彎腰的時候,他的頭是擡著的,就是他表示卑屈的時候,他不是這樣鞠躬,他是,呵呵,把頭擡著的。所以我說他是卑躬不屈膝,屈膝不投降,棄名不棄實,賣藝不賣身。還是這個趙咨,魏文帝曹丕又跟他聊天,魏文帝我們知道,是個有學問的人,他是詩人,他又是理論家,寫了《典論》這樣的學術著作,那是劃時代的,所以他就趁著喝醉酒,就問趙咨,你們吳王也讀點書,做點學問嗎?趙咨說,我們吳王很喜歡讀書,博覽群書,不過我們吳王考慮的是天下大事,率領的是百萬雄師,所以他讀書呢,抓要領,不會一個字一個字摳著去挑什麽小毛病的,做什麽尋章摘句的那些書呆子的活兒,我們吳王不做。那曹丕說,那你看朕可以伐吳嗎?討伐你們吳國嗎?趙咨說,陛下想討伐當然有陛下的力量,不過我們吳國要防禦,也有防禦的能力。那曹丕說,那你們害怕我們大魏嗎?趙咨說這什麽話,長江漢水京城湯池,百萬雄師同心同德,我們為什麽要怕你們。曹丕想,這問不住啊,最後問他一個問題說,趙咨啊,像你這樣的人才在你們那兒到底有多少?跟朕說說。趙咨說,哎呀,比臣聰明百倍的也就是八九十吧,像臣這樣的嘛,車載鬥量,數都數不清楚。當然了,如果就是這樣鬥鬥嘴皮子,也就是爭了個面子,但是由於孫權沉得住氣、變得了臉、彎得下腰、擡得起頭,終於成功。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武昌就是現在湖北省的鄂州市,不是武漢市的那個武昌,在武昌稱帝,改元黃龍,你看他這個年號,那個時候是曹劉兩家都要忽悠,也都要變臉的時候,一家取一個字叫做黃武,現在叫黃龍了,意思很清楚,朕鯉魚已經跳了龍門了,真龍天子了,叫黃龍了。那麽大家就會問他為什麽這個時候又敢稱帝了呢?很簡單,這個時候曹丕已經死了,是曹叡了,孫權是不大看得起曹叡的,孫權有一個評價,就是曹操是沒有人比得上的,曹丕比曹操已經差得很遠了,曹叡比曹丕又差得更遠,這個曹叡我們就可以不怕他了,蜀漢這邊掌權的是諸葛亮了,諸葛亮是始終主張吳蜀聯盟的,非常可靠,不會和我們翻臉。而且呢,內部江東化過程已經基本完成,這個時候,陸遜已經是上遊統帥,顧雍已經是當朝丞相,什麽事都做完了,這個時候就可以把皇袍翻過來了,不但皇袍可以正穿,而且天下也可以瓜分了。諸葛亮派蜀使到吳國以後,孫權就跟他們商量,說咱現在就把曹魏的地方分了吧,預分,說我們兩家預分天下,怎麽分呢?豫州、青州、徐州、幽州歸我們東吳,兗州、冀州、並州、涼州歸你們蜀漢,當中還有個司州,那怎麽辦呢?咱一家一半,然後把曹魏的地盤也分了,這就是孫權的坐斷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