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 冷暖人生(第3/4頁)

就變成張昭也變重要了,巫相這個職務也變重要了,而孫權是既不希望張昭太重要,也不希望巫相太重要,所以他絕對不能用張昭做巫相,講清楚了嗚?那我們下面又要問了,孫權這個考慮他主要的不希望張昭重要呢還是不希望巫相重要,到底不希望哪個重要?我們先說張昭,孫權肯定是不希望張昭太重要的.為什麽呢?張昭非同一般,前期那些老臣周瑜、魯肅、呂蒙這些人在孫權設巫相職務之前己經去世了,那麽老一代的、老一輩的就是張昭,而張昭又是什麽呢?托孤之臣,而且孫策是說了這樣話的“著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當然這個話是孫策的非常之托,張昭也不會動不動就會把這個話拿出來的,總歸不爽的或者不自在吧,萬一拿出來呢,萬一他作為巫相提出的建議和吳王的決策發生了沖突的時候,就是相權和皇權沖突的時候,他把這打牌打出來怎麽辦?

那時候聽誰的,而且事實上張昭也以托孤之事自重,張昭退居二線以後基本上就是不來上班了,後來遇到一點事清孫權就去找他,到他家裏去看他,張昭本來是跪坐在席位上,一看孫權來了,張昭馬上避席,避席我們講過了《漢代風雲人物》,避席來表示尊敬,孫權馬上跪坐,伸直腰子坐下來,坐定以後張昭就說了:說想當年,桓王和太後就是孫策和吳夫人不以老臣屬陛下,而以陛下屬老臣。這句話很重,就是當年孫策和吳夫人可不是把老臣我交給你,可是把你交給老臣我的,講清楚了這個帳,誰歸誰管,可陪老臣這個人不知趣嘛,不會說話嘛,不會討人喜歡嘛,所以受冷遇嘛,老臣以為這一輩子就死在荒郊野外了嘛,沒想到陛下還來看老臣,看歸看,老臣這個人這個陛子是不會改的,老臣之所以這樣做就因為太後和桓王托付了老臣,所老臣想什麽就說什麽,要老臣琢磨著別人的心思說人家喜歡聽的話老臣做不到。

孫權沒辦法:是是是,你該怎麽說就怎麽說吧,也是不爽的,還可以舉一個例子:嘉和無年的時候,這個時候孫權己經當皇帝了,遼東太守魏國的,遼東太守公孫淵他裝模作樣地向吳國稱臣,那麽孫權就封他為燕王,然後派了一萬人、兩個人重要的大臣去封王,大家都說這個公孫淵這個人是靠不住的,這個人反復無常,是個小人,他肯定是忽悠我們的,我們就把他的使市打發回去給些錢,給個證書算了,孫權高興得不得了,說不行,隆重地封他為燕王,所有人都去勸,沒有用,張昭也去勸,還是沒有用,然後張昭說了一句,孫權就駁一句,張昭說一句,孫權就駁一句,兩個人說著說著話趕話,越趕這個矛盾就越尖銳,最後孫權忍無可忍把刀拔出來了:孫公啊,我們吳國的士人進宮拜聯,出宮拜君,進了我皇宮的是拜聯,出了皇宮人家跪拜的都是你,聯對你也夠給面子的了,可是,張公你從來不給聯面子,每次都是當著這麽多的人面跟聯頂撞,聯可是要犯惜誤了,聯可是忍不住了啊,聯要犯惜誤了,就是我要殺你了。張昭也不說話了,盯著孫權看“熟視”看就看,然後說:唉,陛下,其實老臣也知道不說白不說,說了也白說,為什麽還要說呢?

太後的遺言言猶在耳啊l太後囑咐臣的那些話是什麽時候說的,是太後臨終之前把臣叫到她的床跟前說的啊,然後淚流滿面,涕淚縱橫,孫權把刀一扔也哭了,君臣二人飽頭痛哭,但是孫權哭歸哭,做歸做,哭完散了會以後他還是把人派到遼東去了,張昭一氣之下再不上朝,而且事實證明孫權是惜了,孫權派過去的使市到了遼東就被公孫淵給殺了,張昭再不上朝,孫權說好啊,你不上朝,來人啊,用土把張昭的門給我壘起來,把他家門封起來,張昭說你會封門我不會封嗚?我在家裏面挖土封,他在裏面也砌個墻把門封起來,孫權也拿他沒辦法,孫權只好借一次外出的機會去看他,在外面喊,裏面沒有搭理,孫權一怒之下說放火,就放火,放火以後張昭在裏面說把門給我關得更緊一點,把他有門都關起來讓他燒,孫權也沒有辦法說滅火滅火滅火,滅火滅完了沒辦法,孫權只好站在他家門口站著,罰站嘛,這個時候張昭的兒子也知道這個事不能再這樣鬧下去,人家畢竟是皇上,於是把張昭從床上弄起來拿個擔架擡著擡出去,然後跟孫權一起進宮,孫權還做檢討,深刻檢討,你想張昭這個時候己經半退休狀態,退居二線啊,還這麽硬這麽厲害,他當了巫相還得了。所以孫權不希望張昭太重,孫權也不希望他的巫相太重,他看看他的幾任巫相,第一任孫邵我己經說了連個傳都沒有的,估計是個阿彌陀佛的。第二任顧雍呢也很會做人,顧雍做巫相他有幾個原則:第一,他從不主動說話,孫權問他他才說第二,他從不背後說話,當面跟孫權說。第三他不從象張昭那樣除既陳詞,說個沒完,他往往就是一兩句話。比方說有一次開會的時候張昭又起來除既陳詞了,說現在這個刑法也太繁了,賦稅也太重了,民不聊生了,我們要改啊,什麽什麽如何發了一通,孫權不說話,等張昭說完了以後,孫權回過頭來說巫相的意見呢?顧雍只有一句話臣聽說的和張公說的一樣,沒了,所以顧雍是把巫相當顧問來做的,這就摸準了孫權設相的形式,孫權要的就是一個顧問型的巫相,而不是一個總理型的巫相,他的要求是什麽呢?到位不越位,幫險不添亂,有事做顧問,沒事做象征,所以顧雍做對了,一做19年,花歲去世,壽終正寢,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