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演變(第4/12頁)

在春秋時代,西周王室雖早已覆滅,但由它所分封的諸侯們,卻逐漸形成一堅強的同盟團體。在名義上,他們仍服從周天子共主的尊嚴。在實際上也盡了他們保存封建文化,即當時城郭耕稼的文化,來壓制消滅各地遊牧文化之騷動與威脅。這便是春秋時代之霸業。但春秋列國君卿大夫,他們究竟同是貴族,在他們各自的領土上擁有特權,因此他們只能做到他們那時所能有的一種國際聯盟而止。但平民學者興起,他們並不承認貴族特權,而他們卻忘不了封建制度所從開始的天下,只有一個共主,一個最高中心的歷史觀念。因此他們從國際聯盟,再進一步而期求天下一家。他們常常在各國間周遊活動,當時稱之謂遊士,即是說他們是流動的知識分子。其實凡屬那時的知識分子,無不是流動的,即是無不抱有天下一家的大同觀念。他們絕不看重那些對地域家族有限度的忠忱,因此而造成秦漢以下中國之大一統。

西洋在中古封建社會裏,算只有基督教會,抱有超地域、超家族的天下一家的理想,竭力要憑他們的宗教教義,在封建社會上,重新建立起一個神聖羅馬帝國,來恢復古羅馬的統一規模。這與它們封建社會所由形成的歷史趨勢,恰相違逆。因此宗教勢力在政治上的作用,也必漸漸降低,終於在地域與家族之基礎上,造成許多近代的新王國。他們在政治上的契約的理論,民權的觀念,民主政治和議會選舉種種的制度,西方歷史學者都能指出它們的淵源,多半由中古封建時代所醞釀,所孕育。

但中國西周以下的封建,大體上並不與西洋一般。因此在中國封建政治下,醞釀出秦漢統一,醞釀出漢武、王莽以下,一連串的制約經濟與均產運動。中國雖無教會,而中國歷史卻能制造出像西洋中古時代耶穌教士所想像的天下一家的大同政治。若使不能盡情抹殺歷史事實,試問可否說孔子、墨子以下的那批戰國遊士們的抱負,全是像近人所咒罵吐棄的所謂封建意識呢?

秦漢時代,更和戰國不同。那時整個中國,只有一個中央政府,據漢代言地方行政分著一千三百多個低級行政區“縣”,一百多個高級行政區“郡”。中央乃至地方官吏,全由政府選拔賢才任用,在政治上,更無貴族世襲特權之存在。在漢初,固然一時反動,有封王封侯的。然王國不久全歸消滅,封侯的只能衣租食稅。在名義上他們都有封土,實際上地方民政財務軍權全不經他們手,只由中央指定的地方行政長官,每年派給他們一份額定的稅款,無異是由政府長期贈送他們一份無職位的年俸而止。他們並一樣受政府法律管制,往往因私通家裏婢女,或是勾結商人共同經商一類的罪名,因人告發而喪失了他們的爵位。若因當時尚有許多爵名存在,而說這是封建社會,我們能不能說近代英國也還是封建社會呢?

再就經濟言,全國農民乃及工商業,只向一個政府納同一規定的賦稅,擔當同一規定的兵役,遵守同一種法律,享受同一規定的權利,這樣的社會,能不能算是封建社會呢?在法律上,全體人民地位是平等的,全是國家公民,並無貴族平民階級之對立。經濟是自由的,因此形成貧富不均的現象,這些都不能算是封建社會的特征。

在西洋史上,誠然可說是由封建社會轉而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有人說,中國則永遠是農業社會,但農業社會並不就是封建社會。而且自戰國以來,工商業早極發展,但中國卻亦沒有走上資本主義社會的路。此因中國始終忘不掉古代的制約經濟與均產精神。漢代對商人收稅特重,又不許服務政府的官吏兼營商業。到漢武帝時,把鑄幣權嚴格統制在政府手裏,又把幾種人人日常必需的重要工業,如煮鹽冶鐵之類,收歸國營,或官賣。紡織業中像貴重的絲織業,也由政府設官按年定額出品。釀酒業亦由政府統制。運輸業中重要部門,亦由政府掌握,定為均輸制度。市價漲落,由政府特設專官設法監視與平衡,定為市易制度。試問在此種政治設施下,商業資本如何發展。其多擁田地的,政府也屢想規定一最高限額,此所謂“限民名田”。直到王莽時代,並要把全國田畝盡復收歸國有,重新平均分配。這是中國經濟思想史上一條大主流,而且此項經濟政策之實施,在此後歷史上還是屢見不一見。所以中國絕非一純粹的農業社會,工商業早已繁盛,只沒有像近百年來西方般,發明科學的新機械。這固然是中國社會沒有走上資本主義的原因,但中國傳統經濟理論與經濟政策,也足裁抑資本主義之演進,此層絕不該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