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 道阻且長,而終點可期

只剩兩架轟炸機了,但還是要轟炸日本……

在侵華戰爭全面爆發之初,日本提出的口號是“三個月滅亡中國”。

但不久之後,他們就知道自己是如何的狂妄。

他們面對的這個國家的人民,能不間斷傳承5000年的文明,靠的不僅僅是勤勞和智慧,更有勇氣和毅力。

還有,那種堅持到最後一刻也決不放棄的信念。

1

1938年5月19日,15點23分。

兩架美國的馬丁B-10遠程轟炸機從中國武漢的漢口機場,轟然起飛。

機場上沒有一個送行的人員——種種跡象表明,這是一次絕密的行動。

在飛行了兩個小時後,兩架飛機降落在了靠近東海的衢州機場,再一次加滿了航空燃油。

當夜23點48分,兩架轟炸機再度轟然而起,向東飛去。

升空後,兩架飛機中編號1403的長機駕駛員徐煥升發出了第一份電文:

職謹率全體出征人員,向最高領袖蔣委員長及諸位長官行致敬禮,以示參與此項工作之榮幸,並誓以犧牲決心,盡最大努力,完成此非常之使命!

這兩架飛機的目的地,是日本。

在全面抗戰第一年中國空軍就基本被消耗殆盡的時候,這8名機組人員所乘的兩架遠程轟炸機,肩負著一個特殊的使命——“轟炸”日本。

2

蔣介石其實早就想轟炸日本了。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蔣介石就曾表示過要派空軍轟炸“敵國首都”奪取制空權的想法,他稱之為“爆擊敵國的首都”——雖然沒有指明“敵國”是哪個,但當時中國的首要敵國,除了日本,實在想不出第二個。

1936年底,國民黨軍隊參謀本部制訂的1937年度《國防作戰計劃》中,已經明確列入了用重型轟炸機隊定點轟炸日本東京、大阪等重要城市和軍工港口、工廠。

蔣介石的想法是,在陸軍和海軍都明顯不如對手的情況下,利用空軍轟炸,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當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蔣介石當時還是過於樂觀了——日本不僅陸軍、海軍碾軋中國軍隊,空軍力量也是遠超中國軍隊的,它後來研發出來的“零”式戰鬥機一度成為美國飛行員的噩夢,更何況當時還孱弱的中國空軍?以當時中國空軍的力量,即使傾巢出動,也很難對日本城市造成實質性的破壞。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短短一年間,中國空軍的精英力量就已經被消耗殆盡。只有不到300架作戰飛機的中國空軍,在第一年慘烈的空中絞殺中雖然也取得過鼓舞人心的戰績,但終究因為數量太少,又沒有後續補充,很快就所剩無幾了(參見《歷史的溫度》“抗日戰爭,我們到底有沒有空軍”)。

而在中國空軍那不到300架的作戰飛機中,轟炸機只有96架。其中能執行長距離轟炸任務的飛機更是屈指可數——能飛到日本本土的轟炸機,只有6架意大利薩伏亞S-72和6架美國馬丁B-10(生產型號為“馬丁-139WC”)轟炸機。

馬丁B-10轟炸機

但即便如此,國民政府的航空委員會還是將一批飛行員集中到南昌,為未來可能實施的遠程轟炸日本做戰前訓練。

其間,蔣介石試圖從英美購買飛機,但當時英美對日本侵華保持“中立”,為了不激怒日本,它們一開始並沒有同意向中國銷售武器。蔣介石轉而求助於蘇聯。一開始也保持中立的蘇聯,迫於西線納粹德國的強大壓力,希望中國能夠拖住日本從而避免使自己陷入被兩面夾擊的窘境,所以漸漸開放了對中國的軍火銷售。

但是,蔣介石提出的向蘇聯購買100架遠程重型轟炸機的要求,卻始終沒有得到回復。蘇聯只願意給中國提供中距離飛機,這些飛機只適合保衛中國沿海城市,但無法遠距離飛行。當時有人猜測,蘇聯不願意出售遠程重型轟炸機的原因中有一條,那就是誰都知道中國買遠程重型轟炸機想幹什麽——蘇聯那時候還不想徹底刺激日本。

在這樣的情況下,蔣介石只能從自己空軍的“存量”中想辦法。

選來選去,選中了當時中國空軍僅存的兩架美國馬丁B-10轟炸機——其實一共有四架,但有兩架已經存在嚴重問題,拆了那兩架飛機的零件,湊出了另兩架。

3

飛機有了,誰來開?

一開始,蔣介石想委派外籍駕駛員。因為駕駛這兩架飛機的,本來就是外籍志願人員(說是志願,但也是支付了高額報酬的,類似雇傭兵)。但一聽說是要飛往日本執行轟炸任務,外籍飛行員覺得風險實在太高,開出了一人10萬美元報酬的價格。當時一架馬丁B-10轟炸機需要4名機組人員,兩架飛機就是8人,一共是8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