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第6/23頁)

注57那桐(1856—1925),字琴軒,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末光緒、宣統年間先後充任戶部尚書、外務部尚書、總理衙門大臣、軍機大臣、內閣協理大臣等,在清末政壇上是炙手可熱的人物。史稱:“清光緒初,滿部員之最負時望者為榮祿、端方、那桐,皆於部中最有權,當時所謂紅人也。”京城百姓稱其為“那中堂”。那中堂的府第即“那家花園”始建於清光緒朝,位於北京王府井大街金魚胡同1號,是老北京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大宅門,拙著《老北京人的口述歷史》中有對他的孫輩張壽崇、張壽蓉的訪談,186—196頁。

注58傅耕野先生的兩個族兄,即傅蕓子和傅惜華兄弟。傅蕓子(1902—1948),滿族,北京人,原名寶坤,字韞之,別號餐英、竹醉生,戲曲理論家傅惜華之兄。自幼酷愛國學,博識舊京名物掌故,早年在“燕京華文學校”圖書館任職,又為《京報》記者,曾主編《北京畫報》和《國劇畫報》,並與梅蘭芳、余叔巖、齊如山等發起成立“北平國劇學會”,作品散見於天津《國聞周報》《益世報》和在北京出版的日文漢學雜志《文字同盟》等。1932年傅蕓子赴日任京都帝國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講師,主講中國語言文學,在此期間,考察日本皇家寶庫正倉院,遍訪公私各家藏書,撰就代表作《正倉院考古記》和《白川集》,並為日本中國文學研究會會員。20世紀40年代初回國執教北京大學文學院,同時任職北京圖書館。抗戰勝利後協助溥心畬主編北平《新生報》副刊《故都文物》,又與其弟傅惜華合作主編《華北日報》副刊《俗文學》,主要著作還有《舊京閑話》《春明鱗爪錄》《餐英廬隨筆》《清代名人故宅考》等。其弟傅惜華(1907—1970),字寶泉,因其書齋名碧蕖館,別號碧蕖館主。滿族。北京人。由於其兄傅蕓子的影響,他走上了文學的研治道路,且專注於俗文學。這也許與當時特別彰顯小說、戲曲的社會功用有關。1926年所作的《跳加官考》和《戲曲匯考》,成為了他從事俗文學研究的奠基之作。他的最大貢獻是收藏保存了大量的俗文學文獻。而且不僅收藏,還注意整理編目,利用自己豐富的藏書和所見資料,編寫了大量的文獻著作,他編寫的《北京傳統曲藝總錄》盡收元明清以來至新中國成立前北京地區流行的各種傳統曲藝作品,並注明版本、藏處等,今無有超其上者。他編寫的《元代雜劇全目》《明代雜劇全目》《明代傳奇全目》《清代雜劇全目》《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與杜穎陶合編)是學習、研究戲曲的專家學者必用的文獻著作。整理的《白蛇傳集》《水滸戲曲集》是今天劇本研究必據的本子。這些豐富的俗文學文獻整理成果,奠定了其學術史上無可動搖的地位。曾和梅蘭芳、余叔巖、齊如山、張伯駒、清逸居士等名家組建“北平國劇學會”、創辦“國劇傳習所”。

注59 榮慶(1859—1917),其實是蒙古正黃旗人。與袁世凱、慶親王奕劻和榮祿等關系都非同一般。曾管京師大學堂的事務,後擔任過國史館總裁。

注60 錦什坊街位於西城,即今阜成門內大街一帶。清朝時正紅旗滿洲都統署在此。按:趙元芳在民國年間曾任東南銀行襄理,解放後任中國人民銀行參事,而不是如傅先生說為國務院參事。因積畢生巨資集藏明代、清初銅活字版古籍而成為著名藏書家。

注61 那彥圖(1867—1938),蒙古賽音諾顏部人。祖先策淩因為幫助朝廷平定厄魯特叛亂有功,被封為劄薩克親王(即喀爾喀親王、超勇王),“世襲罔替”。那彥圖父親叫達爾瑪,是怡親王載垣的女婿。那彥圖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襲第七代喀爾喀親王,又稱“那王”,其嶽父為慶親王奕劻。由此可知那彥圖家族與清朝皇室之間通過締結婚姻網絡所締結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傅耕野說他的大母親是那彥圖的姑姑,那應該就是達爾瑪的姐妹了,說她姓博爾濟吉特氏,也是對的。北京的那王府位於北城的寶鈔胡同內國祥胡同甲2號。那彥圖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重要人物,簡述如下:為了轄制外蒙的勢力,慈禧重用那彥圖,使他與嶽父慶親王奕劻權傾一時,歷任清廷禦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八旗都統、上駟院大臣等。1898年6月補授閱兵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後,曾以“蒙古王公聯合會”的名義,代表內外蒙古全體蒙古王公向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呈遞一封信函,其主旨是“保存君主”,反對共和,阻撓清帝退位。清帝退位後,歷任國會議員及1917年臨時參議院副議長,擁袁的共和黨、進步黨理事。國民黨當政後,曾應邀參加1932年洛陽國難會議,被列為百靈廟蒙政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