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敵人到他的宰相

我們來看看管仲的身世。

管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後。但到了管仲這一系,早已喪失了貴族身份,家道中落。等到管仲出生的時候,管家只是齊國一戶貧困商人家庭。但管仲命好,生逢其時。恰遇到從西周到東周的社會根本性轉變的良機。

夏商周時代,學校都是官府的。《周禮》明確規定:“古者學在官府。”那時的史官,既是官府的官吏,又是學校的老師。官府完全控制著學校,各種各樣的學問,都要向官府有關主管的官吏學習。比如,要學習法律,即向司徒之官學習法律。但是,並非任何人都可以進學校學習,只有王公貴族的子弟才有資格,於是便形成了貴族子弟才有資格入學、當官這樣一種定規。所謂“血而優則仕”,也就是一種世襲制。

然而,公元前770年,新繼位的周平王遷都洛陽,即史書所說的“平王東遷”,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形勢。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諸侯國,有的則流落民間,為了謀生,只能私自教學,於是“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辦學蓬勃興起,學生入學條件較西周時大為改變,像孔子所辦的私學就提倡“有教無類”——教育的對象不分貴賤等級,只要學生送給他“束脩”(一串臘肉)作為學費,就可以了。這樣便大大擴大了受教育者的範圍,因而有學問的人多了起來。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士人”。

春秋以前,貴族子弟入學的課程是六藝:禮、樂、射、禦、書、數。禮有大射、鄉射,樂有軍樂,射、禦除田獵外,也都是作戰技術,這四科皆為軍事課目,只有書、數才為數學、文字、典章等民政知識。由於國家教育體制的推薦,全社會也崇尚六藝之學,管仲的出身有點類似八百多年後的劉備——知道自己出身卑微,只能通過能力和努力來博取功名富貴,因此管仲自幼刻苦自學,通詩書,懂禮儀,武藝高超也就不足為奇了。

齊桓公姜小白的“新政府”成立的時候,小白的師傅鮑叔牙是最有競爭力的主政大臣人選。鮑叔牙不僅教育、擁立小白有功,而且能力出眾,群臣對由他出任“新政府的總理”基本上沒有意見。齊桓公在任命前例行征詢鮑叔牙的意見,誰料到鮑叔牙固辭不受,反而極力建議國君將國家大權托付給好友管仲。當年他們曾一起做生意、走南闖北,鮑叔牙對他十分了解,也十分欣賞。

齊桓公一聽,立刻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一樣。

齊桓公對管仲的排斥,除了射向胸前的利箭和難以忘卻的仇恨外,更是出於維護齊國政治傳統和宗法制度的考慮。

管仲出生於商人家庭。在世卿世祿的貴族政治風氣還很濃的春秋早期,任命一個商人擔任主政大臣匪夷所思。勢必遭到巨大的人力和制度障礙。

此外,管仲的人品也有些問題。齊桓公對鮑叔牙說:“我聽說,從前管仲和你一起作戰的時候,總是躲在陣後,或者搶先逃跑;管仲和你一起做生意的時候,出力少卻總是拿得最多;管仲的仕途非常不順,三次被國君排斥。你憑什麽向我推薦這樣的人呢?”

鮑叔牙回答道:“君將治齊,則高傒與叔牙足矣。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夷吾即管仲,鮑叔牙此番話的意思是,如果您只是想讓齊國成為強國,那麽任命我或者高傒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想讓齊國成為春秋霸國,那就非把國事托付給管仲不可。“管仲做生意時的確很在意錢財,那是因為他家境窮困,需要養家;管仲在戰場上不敢沖鋒在前,那是因為他家裏有老母親。”

鮑叔牙重本質輕小節的一番話,最終打動了齊桓公。不唯身份論英雄,管仲就這樣鯉魚躍龍門,從齊桓公的敵人,變成他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