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不見太上皇,這是個大問題

趙昚退位後最擔心兒媳婦李氏作亂。

李氏名鳳娘,性情妒悍,新皇帝趙惇偏偏又是極端怕老婆的人,聽任李氏為所欲為。趙惇曾經寵愛一個黃姓妃子。李氏很嫉妒,趁趙惇外出的時候將黃氏打死,對外宣稱暴斃。趙惇貴為天子,回來後也無可奈何;又一次,趙惇洗漱時發現一位侍候宮女的雙手潔白漂亮,非常喜愛,盯著看了幾眼。幾天後,李氏派人給趙惇送去一個食盒。趙惇打開一看,差點暈厥過去,原來食盒裏裝著當天那個宮女的雙手。久而久之,趙惇對李氏產生了不敢割離的恐懼感。史載趙惇“不視朝,政事多決於後矣”。李鳳娘掌權後,沒有絲毫作為,卻驕奢無比,只知道為自己李家牟利。她封祖宗三代為王,家廟規格逾制,衛兵比太廟還多。李鳳娘還風光地歸謁家廟,推恩親屬二十六人、使臣一百七十二人,連家裏的門客也都補了官職。

趙昚對兒媳婦李氏的所作所為很不滿,曾嚴厲訓斥她說:“你應該學太上皇後的德行。如果你若再插手東宮事務,朕就要廢掉你!”很自然的,李鳳娘那樣的人對公公趙昚懷恨在心。趙昚退位後,李氏很少去看望閑住重華宮的太上皇,即使去了不是不冷不熱,就是傲慢無禮。趙昚的皇後、太上皇後謝氏好言規勸李鳳娘要注意皇後身份,要謙恭懂禮。李鳳娘當場翻臉,諷刺謝氏說:“我可是皇上的原配妻子,是明媒正娶的皇後!”謝氏出身侍女,最初侍奉宋高宗吳皇後,後來才被賞給趙昚,後來逐漸得到趙昚的寵愛,晉封為皇後。李鳳娘當眾譏諷太上皇後謝氏的身份卑微,謝氏大怒,繼而大哭不止。趙昚震怒之余,決定廢黜李鳳娘。他召來老臣史浩商議廢後之事。史浩勸諫道,新皇趙惇繼位尚短,驟行皇後廢立大事,恐怕會引起天下非議,不利社稷江山的安穩。他堅決不同意廢後。趙昚只能再物色其他大臣作為依靠。可惜他已經退位當了太上皇,除了幾個老臣,再也找不到有力的支持者了。趙惇對此裝聾作啞。廢後一事最後只得不了了之。

太上皇趙昚和兒媳婦的關系算是徹底破裂了。他討厭李鳳娘來到重華宮,但有的時候他又盼著李鳳娘的到來。因為只有那時候,兒子趙惇才敢跟著來看退休的趙昚。

趙惇也想過要改變被老婆控制的局面。古代皇後不僅衣食住行離不開太監的伺候,弄權幹政更是需要太監的協助。趙惇就想釜底抽薪,將李鳳娘的親信宦官全部殺死,解決受制於李氏的窘境。關鍵時刻,性格懦弱的趙惇當斷不斷、猶豫不定。太監們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探聽到趙惇的秘密計劃後,更加依附於李鳳娘以求自保。每當趙惇流露出憎惡太監的言行,李鳳娘就加以包庇。因為“母老虎”的保護,趙惇最終沒能鏟除哪怕是一個小太監。太監們認定只有維持甚至加劇皇帝的家庭矛盾,他們才能長久平安。於是,太監們險惡地在趙惇和李鳳娘之間、趙昚和李鳳娘之間、趙昚和趙惇之間挑撥離間,唯恐天下不亂。

夫妻矛盾、父子隔閡使得趙惇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身心勞頓,患上了一種“怔忡病”。趙昚聽說兒子生病了,愛子心切,將太醫們都叫到重華宮來,給趙惇配藥抓藥。因為他不願意去見那兇惡的兒媳,就坐等趙惇前來請安時,將藥給兒子服用。太監們趁機在趙惇和李鳳娘面前搬弄是非,說:“太上皇制藥,欲待皇上前去問安,即令服飲。倘有不測,豈不貽宗社之憂嗎?”他們竟然中傷趙昚在重華宮給趙惇配藥是別有用心。趙惇聽了,不肯去重華宮服藥。趙昚看到一個玉杯很好玩,就讓太監送給趙惇。趙惇一時沒有拿穩,玉杯落地摔碎了。太監們就向趙昚造謠說:“皇上一見太上皇賞賜的玉杯,不知道為什麽非常氣憤,把玉杯摔碎了。”趙昚一片好心,換來這樣的結果,不免對兒子不滿且猜忌起來。慢慢的,趙昚和趙惇之間常規的聯系斷絕了,連禮節性的定期請安也沒影了。

在宣稱以孝治天下的傳統王朝,趙昚父子之間的隔閡注定要成為政治大事件。

“孝”不僅是維護綱常倫理的基礎,還衍生出“忠”的概念,是傳統王朝政治觀念的核心。歷朝歷代都異常重視孝道,不僅要求天下百姓“百善孝為先”,而且統治者以身作則,大力弘揚孝道。知識分子們在這點上更是敏感。宋朝恰好又是個重文抑武的王朝,文官集團的力量異常強大。文官集團把趙惇不給宋孝宗請安的事件稱為“過宮事件”,一致把批評的矛頭對準趙惇。一次,趙惇率領後宮嬪妃遊覽聚景園,而沒有邀請太上皇趙昚一起遊覽。群臣紛紛上書,有的旁征博引,有的春秋曲法,有的指桑罵槐,都是批判趙惇的。趙惇本來心裏就不痛快,精神壓力大,現在見到雪片般飛來的指責奏章,更不高興了,與趙昚的感情又少了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