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思考:朝貢幕後

1.對於“朝貢體系”的爭論由來已久。大家達成的共識有:(1)中國在古代東亞的國際體系中起著主導的作用。承認與中國的“宗藩關系”並向中國納貢是與中國交往的前提。(2)朝貢是這一國際體系的重要內容,所以多數學者稱之作“朝貢體系”。(3)從現實角度說,朝貢體系是當時國際力量對比現實在政治上的反映。中國一家獨大,周邊國家向中國朝貢。(4)朝貢的形成與發展是與農業社會的需要和現實緊密相連的。何芳川老師認為農業社會對穩定的需求深刻反映在了朝貢秩序上,農業文明是體系的基礎。(5)儒家學說貫穿了整個朝貢體系。(6)中國和朝貢國的關系不平等。你認可這些特點嗎?

2.貿易在朝貢體系中作用巨大。我國已故國際法學家王鐵崖認為“朝貢可以說是貿易的托辭,而朝貢關系實際上則成為一種貿易關系”。日本學者濱下武志更是明確指出:“朝貢體制的根本點本來就是靠貿易關系在支撐。”你如何看待貿易對朝貢體系的作用?


[1] 關於琉球國名:隋將朱寬訪求異國,遙望群島,蜿蜒盤旋,“若虬浮水中”,名之“琉虬”。因為龍在中國文化中的避諱,“琉虬”逐漸演化為“琉球”。琉球方言自名為“屋其惹”。之後中文成為琉球王國的官方語言,琉球人也接受了“琉球”的國名。

[2] 貢使一行下榻會同館之後,由“該館大使將進館時日,貢使人員數目”最後核準呈報禮部;隨之“移付精膳司”,“劄光祿寺支送飯食等物”;咨會工部應付薪炭、鋪墊、家夥等項;“查照牲畜數目,咨戶部給發草料”;“奏撥官兵看守,咨兵部撥送到館”;“傳該館通事、序班、官生等赴館伺候”。乾隆中期後,四譯館和會同館合並。之後琉球使團在京的食宿居行,改由內務府主管,禮部委員協助。

[3] 引自《禮部則例》。轉自《清代琉球貢使居京館舍研究》。

[4] 明清時期,一擔白生絲在廣州的價格是八十兩,到日本是一百四十到一百五十兩;各種絲線每擔一百四十兩白銀左右,到日本是三百七十到四百兩左右;綢緞是每匹一兩一錢到四錢,日本高達二兩五錢至三兩。見萬明《中葡早期關系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155頁。

[5] 戴逸等編,《清通鑒(卷九)》。轉引自張維華《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史》,第4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