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禮書第一

太史公說:偉大崇高是禮的美德啊!主宰制約天地萬物,奴役驅使廣大民眾,難道僅僅是人的力量嗎?我到過主管禮儀的大行官署,考察夏、商、周三代禮制減少或增加的情況,才知道根據人情來制定禮節,依照人性來規定儀式,這種情形由來已久了。

做人的道理駕馭著人們千頭萬緒的行為,禮儀規矩沒有一處是不貫通存在的。用仁義來誘導人們進取,用刑罰來約束人們越軌,因此,道德修養高的人地位尊貴,俸祿優厚的人備受榮耀恩寵,這是統一海內,使萬眾步調一致的方法呀。人的身體以安然地坐乘車馬為舒適,就為此在車子上裝飾黃金,在橫木上繪畫彩紋,用來增加繁多飾物;人的眼睛喜歡五彩繽紛的顏色,為此在服裝上刺繡花紋和圖案,用來滿足視覺功能;人的耳朵愛聽鐘磬的音響,為此調和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音響,用來激蕩追求的心願;人的嘴愛好五味,為此調制甜辣酸鹹各種滋味,用來達到美食的目的;人的常情喜好珍貴美好的東西,為此雕琢打磨圭璧等玉器,用來舒通自己的旨意。所以,古代帝王祭天用大路車蒲草席,戴鹿皮帽穿布衣裳,演奏用底部有孔的紅弦瑟,祭祀用清肉湯、淡水酒,這是因為要防止淫濫奢侈,挽救過於講求雕飾排場的弊病。因此上至朝廷君臣的禮儀、尊卑貴賤的秩序,下至黎民百姓的車馬、衣服、住房、飲食、嫁娶、喪祭的等級區分,萬事都有適當的分寸,萬物都有節制條文。孔子說:“魯國的禘祭禮,從第一項獻酒往下,我就不想看它啦。”

周朝衰敗以後,禮儀被荒廢,樂制遭破壞,大小等級互相超越,管仲家是大夫,就富貴兼備,娶了三姓婦女為妻。循規蹈矩守法正派的人在社會上備受欺侮,奢侈過分越級懸殊的人被說成是顯貴榮耀。從子夏起,這位孔子門下的高才生,還說“出門看到許多繁華美麗的事物就十分快樂,回來聽先生傳授道理也十分快樂,這兩種快樂在內心鬥爭,不能自己決定取舍”,何況那些中等以下的普通人,逐漸失去教化,天長日久被世俗所浸染呢?孔子說“一定要正名”,是由於他在衛國居住看到了許多不合禮儀的事。孔子死後,那些接受禮樂教育的學生們沒有作為,大多湮沒不能振作。有的人逃到齊國、楚國,有的人入居黃河、東海之濱,難道不痛心嗎!

到秦代占有天下以後,全部接受六國禮儀,采納選擇其中好的施用,雖然不合乎聖人的制度,但是它尊貴君主,抑制臣僚,朝廷上下很有秩序,還是依照古代沿襲下來的禮儀。

到了漢高祖,光復而擁有天下以後,叔孫通對禮儀頗有些增加或刪改,大體上都是沿襲秦代原來的禮制。從皇帝稱號下到輔佐的官僚以及宮室官府名稱,很少有改變的地方。孝文帝登上皇位,主管部門建議要重新制定禮儀,孝文帝愛好道家清靜無為的學說,認為用煩瑣的禮儀裝飾外表,對治國安民沒有益處,身體力行進行節儉教化又怎麽理解呀,因此停止討論這事。孝景帝時,禦史大夫晁錯明白社會政務、精通刑名的學問,多次求諫孝景帝說:“諸侯是國君的屏障和輔佐,與臣僚屬於同列,這是從古到今的制度。現在大的諸侯國專權治理,施行和朝廷不統一的政治,有事也不稟告京城,恐怕不可以讓它傳給後代吧。”孝景帝采用晁錯的削藩計策,六國借口反叛朝廷,名義上是要誅殺晁錯,皇上就殺死晁錯來解除危難。這件事詳細記在《袁盎晁錯列傳》的文字裏。從這以後,當官的人都只培養交情,安享俸祿罷了。沒有誰敢再議論禮制的事了。

當今皇上登臨帝位,招引通曉儒學的人士,下令共同制定禮儀,十多年沒有辦成。有的人說,古代太平盛世,萬眾和睦安樂,吉祥兆頭紛紛出現,於是采集各地風情民俗,確定禮儀制作。皇上聽了這些話,頒發制書詔告禦史說:“凡是接受天命做帝王的人,各自都有興盛的條件,不同的道路共同歸到一個原則。那就是根據民眾實際制定禮儀,追隨民情風俗建立制度。討論禮制的人都稱道遙遠的古代,今天的百姓還能看到什麽呢?漢朝也是一家帝王事業,自己的典章法度不能流傳下去,對我們的子孫又說什麽呢?教化深遠崇高的典儀,氣魄恢宏廣博;治民目光淺薄的典儀,表現偏頗狹隘,可以不自勉嗎?”於是從太初元年起,改用正月為一年的開始,改換服飾崇尚的顏色,封禪泰山,確定宗廟祭祀和百官的儀制,作為漢朝常用的典章制度,流傳給後人。

禮是由人產生的。人生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那麽不能沒有怨憤,怨憤到沒有分寸限度時就爭鬥,有爭鬥就混亂了。古代聖王厭惡這種混亂局面,因此制訂禮儀用來調養人的欲望,滿足人的要求,使人的欲望不在企圖占有物質方面沒有窮盡,物質也不因為滿足欲望顯得缺少,物質和欲望兩者互相協調才能長久,這就是禮產生的原因。因此禮就是調養。稻米高粱等五味食品,是用來調養口腹需要的東西;椒樹蘭花等芬芳香草,是用來調養鼻子需要的東西;鐘鼓管弦彈奏的音樂,是用來調養耳朵需要的東西;雕刻鏤制的花紋圖案,是用來調養眼睛需要的東西;大房子座椅幾案臥席,是用來調養身體需要的東西。所以禮就是一種調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