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河渠書第七

《夏書》上說:大禹治理洪水十三年,路過家不進門。陸地上行走坐車,水道中行走用船,泥路上行走踏橇,山野中行走乘轎。從而劃分九州疆界;隨著山勢疏通河流,根據土地實際決定貢賦級別;開通九州的道路,堵塞九州的沼澤,度量九州的山脈。然而黃河泛濫成災,危害中原地區尤其嚴重。只有治理黃河這件事是當務之急。於是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經過龍門,南到華陰縣,東下砥柱山和洛州河陽縣的孟津、雒汭,一直到大邳山。到達這裏禹認為黃河的發源地地勢很高,水勢湍急迅猛,很難在平地通行,多次造成河堤敗壞,就開鑿兩道河渠用來導引黃河。往北通過高地流去,經過降水,到達大陸澤,分撥成九條支流,又匯合成逆河,流入渤海。九州的大河已經疏通,九州的大湖已經清理,整個華夏地區安寧了,功利延續到三代。

從大禹治水以後,又從滎陽城下引黃河水向東南流,形成鴻溝,水流通過宋、鄭、陳、蔡、曹、衛各國,和濟水、汝水、淮水、泗水會合。在楚地,西方有水渠連通漢水、雲夢澤一帶,東方有邗溝連通江、淮之間。在吳地,開渠溝通三江、五湖。在齊地,則修渠連通菑水和濟水。在蜀地,蜀郡太守李冰鑿穿離碓,避開了沫水的危害,在成都平原中開通二江。這些渠道都可以行船,有多余的水就用來灌溉田地,百姓都享受渠水的利益。至於渠水經過的地方,常常開支渠引水灌溉農田,流入田地中的小渠道要用萬億來計算,但是規模小不值得計數。

西門豹引漳水灌溉鄴縣,因此使魏國的河內地區富饒起來了。

韓國聽說秦國喜好興造建設,想借此來消耗秦國的實力,不讓它向東攻伐,於是派水利專家鄭國找機會遊說秦王,讓秦國鑿穿涇水從中山起西到瓠口,修一條水渠,沿著北山向東流入洛水,全長三百多裏,要用它灌溉田地。工程建設中間,秦王察覺出韓國的計謀,秦王要殺鄭國。鄭國說:“開始我作間諜,然而水渠修成也使秦國能獲得利益呀。”秦王認為有道理,最終讓鄭國建成了開渠的工程。水渠開通以後,引來淤積混濁的涇河水,灌溉低窪的鹽堿地四萬多頃,收成都是每畝六石四鬥。於是關中成了肥沃的良田,沒有災荒年頭了,秦國因此富足強大了,終於吞並諸侯各國,就把這條水渠稱作“鄭國渠”。

漢朝建國後三十九年,孝文帝時,黃河在酸棗決口,東邊的金堤沖垮了,於是東郡大規模發動士卒堵塞決口。

這以後四十多年,當今天子元光年間,那黃河又在瓠子決口,向東南流入钜野澤,與淮水、泗水相通。於是天子派汲黯、鄭當時發動民3、罪徒去堵塞決口,剛堵好又沖壞了,這時候武安侯田羛擔任丞相,供他俸祿的食邑是虭縣,虭縣處在黃河北邊,黃河決口向南泛濫,北邊的虭縣卻沒有水災,他食邑的收成很多。田羛對皇上說:“長江、黃河決口都是上天的安排,不容易憑人力勉強堵塞。堵塞決口不一定應合天意。”那些看雲氣天象的和使用法術的方士也認為是這樣的。於是天子很長時間不再處理堵塞決口的事。

這時候鄭當時出任大司農官職,建議說:“過去關東水上運糧從渭水中上來,估計六個月才完成,並且水運全程九百多裏,時常有難走的地段。如果引渭水修渠從長安開始,沿著南山而去,到黃河才三百多裏,路直,容易水運,估計可讓它三個月運完;渠下有百姓田地一萬多頃,又可以得到渠水灌溉:這樣可以減少水運時間,節省人力,並且使關中土地更加肥沃,能獲得谷物。”天子認為有道理,就派齊人水利專家徐伯測量標記,一下子發動幾萬士卒開鑿水運渠道,三年就挖通了。漕渠開通,用來水上運輸,十分方便有利。從這以後,水運就一點點多起來了,水渠一帶的百姓頗能得到渠水灌溉田地了。

這以後,河東太守番系說:“漕運從山東向西入關,一年有一百多萬石,經過砥柱的險阻,損失太多,而且也麻煩耗費。如果挖河渠引導汾水灌溉皮氏、汾陰一帶的土地,引導黃河水灌溉汾陰、蒲坂一帶的土地,預測可以得到五千頃土地。五千頃土地原來都是河套荒地,百姓在那裏打草放牧,現在灌溉成良田,估計可以得谷物二百石萬以上。谷物從渭水供給長安,和直接從關中收獲的沒有區別,那麽砥柱以東可以不用再行漕運了。”天子認為有道理,發動士卒幾萬人修渠造田。幾年後黃河移動改道,渠水不足,種地的人連種子的費用也補償不上,時間長了,河東的渠田荒廢了,給了從越地遷來的百姓耕種,讓少府從這裏得到少量的賦稅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