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第2/5頁)

元狩二年,公孫弘患病,終於以丞相的身份死去。他兒子公孫度繼承平津侯的爵位。公孫度任山陽太守十多年,因犯法而失去了侯爵。

主公偃是齊地臨菑人。他學習縱橫家的學說,晚年才學習《周易》《春秋》、諸子百家的學說。他遊學於齊地那些儒生中間,沒有誰肯厚待他。齊地那些儒生一起來排斥他,使他無法留在齊地。他家境貧窮,向人家借貸也沒法借到,於是遊學到北方的燕、趙、中山等地,各地都沒有誰能厚待他,他做客很艱難。孝武帝元光元年間,他認為諸侯中沒有值得去遊學的,就向西進入函谷關,去拜見衛青將軍。衛青將軍多次向皇上推薦他,皇上不肯召見他。他的錢財很少,留在長安很長時間,許多達官貴人的賓客們都很討厭他,於是他就向皇帝上書。早晨遞上奏書,傍晚時皇帝就召他進去相見。他所說的九件事,其中八件是法律條令方面的事,一件是勸諫攻打匈奴的事。其原文說:

我聽說聖明的君主不厭惡深切的諫言而來廣泛地觀察,忠誠的大臣不敢逃避重重的處罰而直言進諫,所以事情沒有失策而功名流傳萬代。如今我不敢隱諱忠心、逃避死亡而來獻出我愚昧的想法,希望陛下赦免我的罪過,稍微考察一下我的想法。

《司馬法》上說:“國家雖然大,如果喜歡戰爭就一定會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如果忘記戰爭就一定有危險。”天下已經平定,天子高奏《大凱》的樂章,春秋兩季分別舉行狩獵活動,諸侯在春天整頓軍隊,在秋天訓練軍隊,是為了不忘記戰爭。況且發怒是悖逆的行為,兵器是不祥的東西,爭鬥是最末的節操。古代君主一發怒就一定屍首伏地流血遍野,所以聖明的天子對發怒的事非常慎重。致力於戰爭取勝、窮兵黷武事情的人,沒有不招致後悔的。從前秦始皇憑借戰勝的兵威,蠶食天下,吞並了交戰的國家,統一了天下,功業和夏、商、周三代開國君主相當。他追求勝利沒有休止,又想攻打匈奴,李斯勸諫說:“不可以攻打匈奴。匈奴沒有城郭居住,也沒有堆積的財物可守,流動遷移,像鳥飛一樣,難以得到他們並加以控制。如果派輕便軍隊深入匈奴,糧食必然斷絕,如果攜帶軍糧來進兵,糧重難運,解決不了問題。得到了他們的土地也無利可圖,遇到他們百姓,也不能役使而加以守護。戰勝了就一定要殺死他們,這不是作為百姓父母的君主所應做的事。使中國疲憊,而以攻打匈奴作為愉快的事,這不是好的計策。”秦始皇沒有聽從,於是派蒙恬率領軍隊攻打匈奴,開辟土地千裏,以黃河為國界。那裏土地本來就是鹽堿地,不生長五谷。接著,秦始皇調發天下成年男人去守衛北河地區。軍隊在曠野駐守了十多年,死的人不計其數,始終沒有能渡過黃河向北進軍。這難道是人馬不足,裝備不齊備嗎?這是形勢不允許呀。秦始皇又使天下百姓急速轉運糧草,從黃縣、腄縣和瑯邪郡靠海的地方起,轉運到北河,一般是發運三十鐘糧食,到達時才得到一石。男人努力耕田,滿足不了糧食的需要,女人紡線績麻,滿足不了軍隊帷幕的需要。百姓疲憊不堪,孤寡老弱的人得不到供養,路上死的人一個挨著一個,就是由於這個原因,天下才開始反叛秦朝。

等到高皇帝平定了天下,占領了邊境的土地,聽說匈奴聚集在代郡的山谷以外,就想攻打他們。禦史成進諫說:“不可以進攻匈奴。匈奴的習性,像野獸聚集和鳥兒飛散一樣,追趕他們就如捕捉影子一樣。如今憑借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裏認為是危險的。高帝沒有聽從,於是向北到達了代郡的山谷,果然發生了平城被圍的危險。高皇帝大概十分後悔,於是派劉敬去締結和親的盟約,這以後,天下的百姓忘記了戰爭之事。所以《孫子兵法》上說:發兵十萬,每天耗費千金。”秦朝經常聚集民眾、駐紮軍隊幾十萬人,雖然有殲滅敵軍斬殺敵將、俘虜單於的功勞,但也正好足以結下深仇大恨,不足以抵償天下耗費的財物。這樣上使國庫空虛,下使百姓疲憊,揚威於外國而稱心快意,並不是完美的事情。匈奴難以得到而控制住,這並非一代的事。他們偷盜侵犯驅馳,以此作為職業,天性本來就是這樣。上自虞舜、夏朝、商朝和周朝,本來就不向他們征課賦稅,不對他們督察責罰,只把他們當作禽獸看待,而不視為人類。上不借鑒虞、夏、商、周的經驗,下卻遵循近世的錯誤做法,這是我最大的擔憂,是老百姓感到痛苦的事。況且戰爭時間長了,就會發生變亂;做事艱苦,思想就會起變化。這使得邊境的百姓疲憊愁苦而產生離心,將軍和官吏們互相猜疑而與外國勾結,所以尉佗和章邯才能成就他們的個人野心。秦朝政令所以不能推行的原因,是因為國家大權被這兩人瓜分,這就是政治得失的證明。所以《周書》上說:天下安危在於天子出什麽樣的號令,國家存亡在於天子用什麽樣人物。希望陛下仔細考察這個問題,稍微加以注意,深思熟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