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大宛的事跡,從張騫開始發現。張騫,漢中人。漢武帝建元年間任郎官。那時,武帝問投降的匈奴人,都說匈奴擊破了月氏,拿月氏王的頭顱當作飲酒的器皿,月氏逃亡遠去,經常在心中仇恨匈奴,但沒有人和他們一道攻打匈奴。漢朝正打算滅掉匈奴,聽到了這話,於是想派使者和月氏聯系。但是,去月氏的途中一定要經過匈奴境內,朝廷就招募能夠充當使者的人。張騫以郎官的身份去應招,被派去出使月氏,同堂邑氏的胡奴名甘父的一起從隴西出發。在經過匈奴境內的時候,被匈奴人抓住,送往單於那裏。單於扣留了他們,說:“月氏在我的北面,漢朝怎麽能派使者去呢?我想派人出使越地,漢朝能聽任我這樣做麽?”把張騫扣留了十多年,讓他娶了妻子,生了兒子,但張騫仍然手持漢朝的使節,沒有拋失過。

在匈奴居留期間,匈奴對他戒備越來越松了,張騫趁機和他的隨從逃往月氏。他們向西走了幾十天來到大宛。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物產富饒,想要交往,但沒能夠,見了張騫,心裏歡喜,問道:“你要到哪裏去?”張騫說:“我為漢朝出使月氏,卻被匈奴人截留。現在逃出來,望大王您派人引導送我去月氏。我如果能到那裏,返回漢朝,漢朝一定會拿相當多的禮物送給您。”大宛王認為不錯,就派人一路送他,到了康居。康居又輾轉送他到大月氏。當時,大月氏王已被匈奴所殺,他的太子被立為王。征服大夏後,全部占據了他們的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少有寇賊,所以大月氏王耽於安適、享樂,又自以為遠離漢朝,一點都沒有對匈奴復仇之意。張騫從月氏到大夏,竟然得不到同月氏王結盟的允諾。

張騫在月氏、大夏呆了一年多,然後回國。他沿著昆侖山、阿爾金山的北麓東行,想從羌人地區經過而回到長安,又被匈奴人抓住。居留了一年多,單於去世,左谷蠡王攻打單於的太子而自立為單於。匈奴內亂,張騫和他的匈奴妻子、堂邑父一同逃亡回到漢。漢任命張騫為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

張騫為人堅強有毅力,寬厚,以誠信待人,外族人都喜歡他。堂邑父本是匈奴人,擅長射箭,窘困時就射獵禽獸來供給食物。起初,張騫出發的時候有一百多人,在外十三年,僅他和堂邑父兩人得以回歸。

張騫親身所到的地方有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並且還從傳說中聽到它們附近的五、六個大國的情況,他都把這些向天子報告了。張騫說:

大宛在匈奴的西南方,在漢朝的正西方,離漢約有一萬裏遠。那裏的民俗安土重遷,從事農耕,種植稻和麥。生產葡萄酒。盛產良馬,馬出汗如血,它的祖先是天馬的兒子。有城鎮和房屋。有大大小小七十多座城附屬於大宛,百姓約有幾十萬。那裏的兵器是弓和矛,人們騎馬射箭。大宛的北邊是康居,西面是大月氏,西南邊是大夏,東北邊是烏孫,東面是扞罙、於闐。於闐的西邊,水都向西流,注入西海;於闐東邊的河水都向東流,注入鹽澤。鹽澤的水潛流於地下,它南邊是黃河的發源地。那兒盛產玉石,黃河水流入中國。樓蘭、姑師這些地方都有城郭,靠近鹽澤。鹽澤距離長安約有五千裏。匈奴的右邊正居住在鹽澤以東,一直到隴西的長城,南邊緊連著羌,隔離了通往漢朝的道路。

烏孫在大宛的東北約有二千裏遠,人民不定居,遊牧,和匈奴的風俗相同。能拉弓射箭的士兵有幾萬人,作戰勇敢。以前臣服匈奴,到強大後,就取回被束縛在匈奴的親屬人質,不願去朝拜匈奴。

康居在大宛的西北邊大約二千裏,人民不定居,和大月氏的風俗大多相同。能拉弓射箭的士兵有八九萬人。和大宛國相鄰。國家很小,南邊受牽制臣服於月氏,東邊受牽制臣服於匈奴。

奄蔡在康居西北邊大約二千裏,人民不定居,和康居的風俗大多相同。能拉弓射箭的士兵有十多萬人。緊靠著大窪地,沒有邊際,大概是北海吧。

大月氏在大宛西邊二三千裏,居住在媯水的北面。它的南邊是大夏,西邊是安息,北邊是康居。人民不定居,遊牧遷徙,和匈奴風俗相同。能拉弓射箭的士兵有一二十萬人,以前強大時,輕視匈奴,到了冒頓立為單於,打敗了月氏,到匈奴老上單於時,殺死了月氏王,拿他的頭顱作為飲酒器皿。開始時,月氏居住在敦煌、祁連一帶,到了被匈奴打敗後,就遠遠地離開,經過宛,向西攻打大夏並使它臣服了自己,於是建都在媯水的北面,設置了王庭。那些余留下的沒能離去的一部分百姓,守衛著南山和羌人居住的地方,被稱為小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