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與“西洋”的由來

“東洋”與“西洋”是兩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匯。近代以來,在漢語中“東洋”基本指日本,而在日本則多指亞洲。而“西洋”,清末以後多指泰西,即歐美。在當代隨著鄭和下西洋歷史的普及,“西洋”在漢語中幾乎成為明代北印度洋海域的代稱。人們不禁會問,在歷史上“東洋”與“西洋”的概念是如何產生的?要回答這個提問,就不能不涉及古代中國對海域的命名。

中國人雖然很早就熟悉了西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大西洋)海區,但史籍文獻中有關這片地區內海洋的名稱卻很不一致,有時同一海區在不同的文獻中以不同的名稱出現,例如今阿拉伯海,在不同的文獻中分別被稱為“西海”或“東大食海”;有時同一名稱指不同的海洋,例如“南海”,時而指中國以南諸海,時而指印度以南今斯裏蘭卡周圍的海區,名稱使用相當混亂。直至唐末以後,才產生了“東洋”與“西洋”這兩個大概念,文獻中對東南亞—印度洋海區的命名漸漸統一,並在民間一直沿用到清代。當然,在不同的時代,“東洋”和“西洋”的含義也不一樣。後來在“東洋”、“西洋”的基礎上又產生了“南洋”的名稱。明末以後,隨著西方近代地理知識的傳入,中國人漸知世界是球形的,也慢慢了解了西方人對世界大洲大洋的劃分和命名,並用以取代了中國的傳統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