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白阿兒忻台出使西域背景

邵先生研究白阿兒忻台出使帖木兒帝國史跡時,注意到《兩顆福星之升起》提到,沙哈魯國王於公歷1409年1月征昔思田(Sistan)(注:今伊朗東部錫斯坦省,此名源出於Saka-stan,即“塞人之地”。)歸回哈烈時,恰逢明朝皇帝所遣使臣至其地。邵先生指出,此中國使臣即傅安。欲探求白阿兒忻台出使的歷史,應對明初陳誠出使西域前明與帖木兒帝國交往簡況有所了解。邵先生六十年前研究明初與帖木兒帝國交往史時,所利用的漢文資料雖較法國學者布洛曬為多,但基本不出《明史》,故尚有進一步深究之余地。今將洪武至永樂初年明與帖木兒往來事跡羅列如下,並略作說明。

洪武二十年(1387)之前,洪武中太祖欲通西域,屢遣使招諭,而遐方君長,未有至者。(注:《明史》卷332,《西域傳》。)由此記載看來,明朝建立後,曾主動向帖木兒遣使。惜使臣事跡今已不存。

洪武二十年(1387),撒馬爾罕駙馬帖木兒遣回回滿剌·哈非思(Mulla Hafiz)來貢。(注:《明太祖實錄》,台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本(以下同,茲不贅)冊7,第2779—2280頁。)按,哈非思是帖木兒派到明朝來的官方使臣。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35提到這次出使時說,帖木兒首遣哈非思使明,“開通道路”,並說明來使為“二人”。(注:中華書局,余思黎點校本,第483頁。)另一位入明的從使有可能是兩年後隨同哈非思再次來使的俺都兒。《皇明世法錄》認為來使二人是滿剌和哈非思。其實“滿剌”為稱號,即“毛拉”。

二十一年(1388),撒馬爾罕使臣入貢。(注:《明太祖本紀》,見上引邵先生文。)

二十二年(1389),帖木兒遣回回滿剌·哈非思、從者俺都兒(‘Abd al-‘Allah?)來貢。(注:《明太祖實錄》冊7,第2962頁。)按,這是哈非思再次入明。

二十三年(1390),撒馬爾罕回回舍怯兒·阿裏義來市。(注:同上書,第2983頁。)按,這位舍怯兒·阿裏義是私商。同年,遣韃靼親王67戶往居撒馬爾罕。(注:同上書,第3071頁。)按,《太祖實錄》中記洪武二十四年(1391)事時,提到此前明大軍出征捕魚兒海(今貝爾湖)時,“得撒馬爾罕貢賈人數百,命韃靼王子剌剌等送還本國”之事,或與此有關。元亡後,中亞回回人仍頻繁往來於漠北、漢地和西域間貿易。據嚴從簡記載,明軍遠征捕魚兒海子,抓獲這批回回商人時,太祖懷疑他們是奸細,後了解他們是撒馬兒罕商貢,使命遣回。撒馬爾罕國主(按,即帖木兒)感恩,遣使入貢。太祖命主事寬徹(Küncek)等報之,並諭各番,為別十八裏所留。(注:中華書局,余思黎點校本,第484頁。)

二十四年(1391),八月,帖木兒遣回回舍哈厘(Sheikh‘Alī)來朝。(注:《明太祖實錄》冊7,第3133頁。)同年十一月,故元韃靼王子伯顏忽者(Bayan Qudu)等19人自撒馬爾罕來朝。(注:同上書,第3057頁。)按,這位韃靼王子來朝或許與前年太祖命韃靼親王67戶和韃靼親王剌剌等人歸回撒馬爾罕有關。

二十五年(1392)三月,帖木兒遣萬戶尼咎蔔丁(Nizam al-Din)(注:入華的回回人中有相當部分操一種波斯方言,把輔音m讀為p或b,如波斯語“穆斯林”為Musalman,元代有些回回人讀作Pusalman,故漢文音譯為“蒲速蠻”。這裏的尼咎蔔丁又是一例。)等來朝。(注:《明太祖實錄》冊7,第3187頁。)同年,太祖命“甘肅等處回回軍民願還西域者,悉遣還撒馬爾罕之地,凡千二百三十六人”。(注:《明太祖實錄》冊8,第3266頁。)《明史·西域傳》所謂“元時回回遍天下,及是居甘肅者尚多,詔守臣悉遣之,於是歸撒馬爾罕者千二百余人”,即指此事。《明史·西域傳·哈烈》記,洪武時撒馬爾罕及別失八裏鹹朝貢,哈烈道遠不至。二十五年遣官詔諭其王,猶不至。

二十七年(1394),四月,明政府開列往來密切的西域諸國有七,撒馬爾罕為其一。(注:同上書,第3394頁。)同年九月,帖木兒遣酋長叠力必失(Dervish)(注:入華的回回人中有相當部分所操這一種波斯方言,把輔音v讀為p或b。)來朝,並奉表文。(注:《明太祖實錄》冊8,第3420—3421頁。)按,《明史·西域傳》中所收表文與《明實錄》微異。武漢出版社出版的《〈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也摘錄此表文,將表文最後部分標點作:“欽仰聖心如照世之懷……永永無極如照世懷者。”(注:第1065頁。)此處誤點,應為“欽仰聖心如照世之懷……永永無極”。以下之“如照世懷者……”是句後釋文。(注:《殊域周咨錄》點校者余思黎點校此表文明,只用《明史》,未核對《明實錄》,錯字很多,此不贅舉,見第483—4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