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白阿兒忻台二使西域

白阿兒忻台的二次出使與傅安歸國有密切的關系。

永樂五年(1407)四月,別失八裏王(東察合台汗國)沙迷查幹遣使向明廷表示,撒馬爾罕本先世故地,要求以武力收復。成祖命把泰、李達等往使,要沙迷查幹勿輕舉。(注:《明太宗實錄》冊11,第929頁。)同年五月,鎮守撒馬爾罕的哈裏派使臣虎歹達(Khudaidad)送傅安、郭驥等人歸國。傅安自洪武二十八年奉使,被扣留彼處十三年。傅安歸來後向明成祖報告,帖木兒已死,其孫哈裏繼位。(注:《明太宗實錄》冊11,第963頁。)

嚴從簡對傅安的歸期另有記載,說傅安於永樂元年(1403)“歸自撒馬爾罕”,並說傅安留居西域達十三年之久。其實嚴從簡的“永樂元年”之說並無參考價值,其中之“元年”不過是“五年”由字形相近而造成的訛誤。點校者失察,未作任何說明。(注:《殊域周咨錄》,中華書局點校本,第434頁。)

據嚴從簡記載,明成祖念傅安“久勞於外,賜一品致仕”。陳繼懦之《聞見錄》卷一提到傅安出使事,說他“字志道,太康人”。當初出使時“方壯齡,比歸,須眉盡白。同行禦史姚臣、太監劉惟俱物故。官軍千五百人,而生還者十有七人而已”。傅安歸回後,“以老病不能任事,懇乞骸骨”,成祖“憫之,賜一品致仕,仍令有司月給米十二石,輿夫八人。宣德四年(1429)卒於家”。(注:此段史料張星烺在《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5冊(第199頁)中已經引述。)實際上,傅安歸國後,還曾兩度出使西域。詳見下。

《哈烈傳》提到,洪武三十年出使帖木兒帝國的陳文德(又名瑩中)也於此年歸國。陳文德是保昌人,他歸回後“采諸方風俗,作為詩歌以獻”,受到成祖的嘉贊,“擢僉都禦史”。他遺留至今的一首詩描述了他逗留西域期間,見雁行而懷念故鄉之情。(注:《殊域周咨錄》,中華書局點校本,第434頁。)

因為虎歹達入明朝貢時,傳達了帖木兒去世的消息,成祖派出指揮白阿兒忻台等出使其國,往祭帖木兒,並賜哈裏璽書(注:《明太宗實錄》冊11,第963頁。),白阿兒忻台之使,當系陪同虎歹達歸國。這是他第一次出使西域。這次白阿兒忻台所攜明成祖賜哈裏的璽書原文,今已無存。

史書上未記載白阿兒忻台此次出使的歸期。元明兩代,中原與西域官方往來形成一種習慣,即西域使臣抵漢地後,常由中原派出的使臣陪同其歸國。而中原使臣抵西域後,也往往也由西域統治者派出的使臣隨同東歸。據《明實錄》記載,永樂六年(1408)四月撒馬爾罕貴族沙黑奴兒丁(Šāh Nūr al-Dīn)入明貢馬,白阿兒忻台很可能是同他一起東行歸國的。沙黑奴兒丁歸國時,成祖遣給事中傅安隨行,命他訪問過撒馬爾罕之後接著去訪問哈烈。這是傅安第二次訪問西域。同年秋,再命把泰、李達等人前往八答黑商(Badakhsan)、葛忒郎(Khatlan)。(注:今塔吉克斯坦南部庫裏亞布,武漢出版社出版的《〈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雖以國別分錄史料,但編纂者僅知一些普通的域外地名。遇見如“葛忒郎”之類罕見於史書地名,便無所適從(第1033頁)。)把泰、李達等人年前奉使別失八裏時,知別失八裏與帖木兒帝國不睦。從他們此次出使西域所經路線上看,是取道天山南路、帕米爾高原,似是希望避開控制天山北路的別失八裏。

次年(1409),傅安自哈烈、撒馬爾罕還。哈烈使臣麽賚(Mulla,今譯作“毛拉”)隨同入明。成祖命傅安再送麽賚還國。(注:《明太宗實錄》冊12,第1241頁。)這是傅安第三次出使西域。邵循正先生注意到《殊域周咨錄》提到麽賚此年入明事,他懷疑麽賚是“哈烈舊王”Mirza Miranshah名稱的漢譯,但又因沙哈魯於1397年(洪武三十年)已“繼主哈烈”,故懷疑《殊域周咨錄》有誤。(注:參見《邵循正歷史論文集》,第89頁。)《殊域周咨錄》所錄麽賚的來訪的史源為《明實錄》,其確鑿性不容置疑。其實帖木兒時代的“哈烈舊王”Mirza Miranshah乃帖木兒在世時所立之太子米兒咱·米闌沙,其子即送還傅安之撒馬爾罕統治者哈裏(Khalil Mirza,哈裏·米兒咱)。(注:Mirza為Amir zada之略音,意為“官宦之子”、“公子”。陳誠《西域番國志》記,哈烈國君稱“鎖魯檀”(Sultan),其子曰“米兒咱者,猶華言‘舍人’也”。)米闌沙在帖木兒死前已去世,不可能再向明遣使,故邵先生應當首先懷疑自己將麽賚比附為米闌沙的可靠性。

史料中未直接提到傅安此次歸來的時間。從《明實錄》記載永樂八年(1410)“哈烈沙哈魯把都兒遣頭目迷兒即剌入貢方物”(注:《明太祖實錄》冊12,第1316頁。)判斷,傅安陪同麽賚到哈烈後,沙哈魯派出迷兒即剌送他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