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東吳的江防作戰與晉滅吳之戰(第4/13頁)

(一)羊祜在269—273年之間曾任“征南將軍”。本傳載王濬入仕之初,其府主為“征南將軍”,但未言明其人:

王濬,字士治,弘農湖人也……後參征南軍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濬為人志太,奢侈不節,不可專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濬有大才,將欲濟其所欲,必可用也。”轉車騎從事中郎,識者謂祜可謂能舉善焉。除巴郡太守……[35]

按,王濬初入仕時任征南將軍府之參軍事,受到羊祜器重,所以此征南將軍應是羊祜。但據《晉書·羊祜傳》,羊祜從未有過“征南將軍”之號。其到任荊州之初:

泰始初,詔曰:“……以祜為尚書右仆射、衛將軍,給本營兵。”……帝將有滅吳之志,以祜為都督荊州諸軍事、假節,散騎常侍,衛將軍如故。[36]

可見羊祜都督荊州之初,軍號為“衛將軍”。本傳載他的軍號後來又提升為“車騎將軍”,但那時已是吳將步闡來降的273年、王濬早已調任巴郡、廣漢太守了。所以在羊祜到任荊州之後不久,其軍號應曾升為“征南將軍”,而當時王濬正在其軍府任參軍事,此軍號為羊祜本傳失載。

(二)王濬在泰始七年(271年)曾準備到賈充的車騎將軍府任從事中郎。關於王濬在征南參軍之後、巴郡太守之前的職位,本傳載其“轉車騎從事中郎”,此時擔任車騎將軍的是重臣賈充。[37]所以王濬在征南參軍之後、巴郡太守之前,曾到賈充的軍府擔任從事中郎。此次遷轉的因由,應是賈充準備外調都督秦、涼二州諸軍事。《晉書·武帝紀》泰始七年:“秋七月癸酉,以車騎將軍賈充為都督秦、涼二州諸軍事。”賈充原一直在朝廷任職,車騎將軍為虛號,此時調外任都督,方需擴充府僚。王濬可能得到羊祜的保薦,才獲此升職。但當時賈充不願放棄中樞之權,所以拖延遲遲不肯赴任,到這年冬天將女兒嫁給太子,方正式獲準留任朝廷。[38]所以王濬的“車騎從事中郎”,也是短期的有名無實之職。大概在賈充確定不調外任之後,王濬也就轉任益州的巴郡、廣漢太守了。

西陵之戰引發西晉對水軍建設的重視

到泰始八年(272年)六月,益州發生兵變,刺史被殺,王濬平息叛亂,被升為益州刺史。此事其本傳和武帝紀記載甚明確,無可爭議。[39]但《資治通鑒》在此月(泰始八年夏六月)記載其開始建造戰艦,卻未必正確。因為當時益州剛剛結束叛亂,未必能有大規模造艦之舉。

在此年九月,吳西陵督步闡投降晉朝。西陵扼守長江東出三峽之口,起著防範益州(蜀地)艦隊順江東下的戰略作用。晉荊、益兩州軍隊前往增援,與吳軍發生激烈戰鬥。步闡投降之初,晉軍的部署是:

(一)以荊州刺史楊肇率兵三萬前往援助西陵。

(二)荊州都督羊祜率兵五萬攻擊東吳在江北的重鎮江陵,試圖以圍魏救趙之策緩解西陵圍城局勢。

(三)益州的巴東監軍徐胤率水軍順江而下,攻擊東吳在長江最西端的據點建平城,試圖在破城後直下三峽,增援西陵之軍。

東吳負責西線荊州防務的是江陵都督陸抗,他針對晉軍的部署是:

(一)親自率兵從江陵急進西陵,在城外掘壕,阻絕楊肇援軍入城,並圍困城內的步闡軍。

(二)留一部分兵力固守江陵對抗羊祜,同時命江南公安等地的吳軍水路增援江陵。江陵吳軍還掘開河堤放水,使羊祜軍隊糧船擱淺,不得不改用車運,運輸效率大為降低。

(三)以水軍督留慮的艦隊扼守三峽,阻擊晉巴東水軍,使其無法增援西陵及江陵戰場。

雙方軍隊的戰事自十一月開始,楊肇軍被阻擊於西陵城外,損失慘重,到十二月被迫撤退,又被陸抗軍追擊,傷亡慘重。羊祜所部進展艱難,也被迫從江陵撤兵。隨著晉軍撤退,西陵被吳軍攻克,步闡等人都被處死,此戰宣告結束。晉朝追究戰敗責任,荊州刺史楊肇被免為庶人,羊祜軍號也從車騎將軍降為平南將軍。但就任不久的益州刺史王濬未受處分,這說明投入戰場的巴東水軍並不屬其指揮序列(應是歸荊州都督羊祜指揮)。朝廷對羊祜等人的彈劾原文為:

祜所統八萬余人,賊眾不過三萬。祜頓兵江陵,使賊備得設。乃遣楊肇偏軍入險,兵少糧懸,軍人挫衄……[40]

細究晉軍以八萬優勢兵力敗於三萬敵軍的根源,在於沒有掌握長江上的“制水權”:第一,羊祜五萬主力不能及時攻克江陵,重要原因在於內河斷流、糧運不繼;第二,楊肇所部馳援西陵,也是從陸地進軍,“兵少糧懸”而致失敗;第三,巴東出發的晉軍艦隊被阻絕於三峽,無法為西陵、江陵戰場提供兵、糧援助。反觀東吳的勝利,則處處與控制長江有關:可以通過長江航道快速運兵、糧,阻擊晉軍於西陵城下;江南的東吳駐軍也可以通過航運增援江北戰場。所以,此次失敗使羊祜開始重視組建長江艦隊,而王濬的益州此時方開始成為大規模造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