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第2/2頁)

所以我想,後現代學術很多論著搞得像胡言亂語,脫離基本常識,可能因為“後現代”這東西本來就是個文化概念,文化是個可以自由發揮的命題,誰都可以論證自己的文化跟別人“不一樣”,全球獨此一家。但文化可不是人生活的全部內容,還有很多更實打實的、更“唯物”的層面。就像吃漢堡或者面條,這種區別算是“文化”,但人總得吃東西,不吃就餓死,這就不是文化問題了。後現代學術的無聊之處,就是它試圖去亂套很多已經超出了文化範疇的東西,用吃什麽的問題去代替(或者說掩蓋)吃還是不吃的問題,“何不食肉糜”,以為什麽東西都可以“解構”,其實是生活常識都沒有了,屬於富貴病。

我寫的是遊牧文明和農業文明沖突融合的大歷史,自然不想關在屋子裏一直翻古書,總想找機會多走走看看。2009年暑假實習,去了內蒙古通遼市的一個草原小鎮阿古拉,都是蒙古族老鄉,會說漢語的不多,過的半農半牧生活。住了一個月,卻沒什麽感受,感覺跟我老家的華北老鄉們狀態差不多。2010年春天,去鎮江看劉裕當年的京口,沿著劉裕當年行軍的道路和時間,從京口(鎮江)走到了建康(南京玄武湖),感到的卻是滄海桑田,今天的長江已經不是當年的長江,不光“英雄無覓”,連“千古江山”也完全不一樣了。

後來,2012年的暑假,畢業論文也寫完了,想看看第五章裏的那條“吐谷渾道”,就去了甘肅南部的白龍江流域,那裏都是深山密林,藏著些以農業為主的藏族小村落。溯白龍江一直往源頭走,到了甘川邊界上的小鎮郎木寺,忽然看到草原、黑帳篷和牦牛群了,一下子感覺走到了遊牧和農耕、古代和現代的結合點上。藏族老鄉們也給了我全新的認知。中國西部天大地大,自然和人文豐富多彩,歷史和現實水乳交融,是和東部地區(內地)完全不同的世界。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最後的結果就是到新疆工作。真到這裏之後,卻發現種種條件限制,已經很難繼續做中原的歷史了……

整理這些舊文時,難免回想起清華讀研的生活,綠蔭長楊掩映下的紅磚小樓,還真有點留戀。我本科在北大,碩士博士在清華,對兩個學校有點對比的了解。論生活舒適,吃的、住得舒服,那要數清華。北大環境局促,各種服務水準也都不如清華。清華是工科底子,學生風格都是老老實實,兢兢業業,千人如出一轍。北大則特產各種奇奇怪怪的人物,有很討厭的,也有很好玩的,算是把人性自由生長的各種可能性都嘗試遍了。有時也想寫寫兩校異同,但枝枝葉葉,總關晴雨,最後還是寫不下去。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是為後記。

補記:

這是一本關於戰爭的歷史,地圖必不可少,但制作起來比較麻煩。筆者考慮,應該按照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山河形勢繪制,才便於體現戰爭態勢。但比較精確的地形圖只能依托現代衛星地圖改編,而古代的海岸線、河流等和今天有些不同,改繪起來工作量頗大,本書的出版進度也因此拖延了不少。最後我想起以前工作的老搭档王睿兄,他老本行是油畫,於是請他用美術方法繪制一幅中古時期山河形勢示意圖,算是個替代方案。睿兄正在海外做景觀設計,得知本書的需求,擱置手中的工作加急繪制了一幅,翻拍發送過來,我在上面加了文字,就成了本書插頁中的“南北對峙形勢圖”。由於這是美術家而非地理學家畫的,所以讀者對細節不必過於計較,了解一個大致的山河、城邑形勢就可以了。

在此向王睿兄致謝!

李碩

2017年夏於烏魯木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