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助燕復仇,蘇秦入齊設下連環計(第2/11頁)

攀上秦國和趙國這兩棵大樹後,宋王偃更加有恃無恐。

公元前297年,趙武靈王攻滅中山,宋王偃也向鄰近的滕國發動進攻,一舉將其消滅。

滕國地處山東,在齊國的勢力範圍之內。宋滅滕,等於赤裸裸地向齊國挑釁,引起了齊國朝野的一片討伐之聲。但是對於宋王偃來說,大神的憤怒也不過是幾聲雷響,臨淄城內那些凡夫俗子就更不在話下,由著他們去嚷嚷吧!

正當宋王偃意氣風發,準備走進新時代的時候,公元前295年,他的政治盟友和精神導師趙武靈王卻在沙丘遭遇兵變,結束了頗為傳奇的一生。

宋王偃兔死狐悲之余,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趙武靈王之死,導致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對他來說,都不是好事。

狡兔三窟的生存智慧

趙武靈王死後,趙國的大權落入公子成和李兌手裏。公子成任相國,封安平君;李兌任司寇,封奉陽君。後來公子成去世,李兌繼任相國,專斷國政。

李兌治下,趙國和宋國還是盟友,只不過多了一些利益瓜葛——宋國的陶地(今山東省定陶),商賈雲集,是當時中原最繁華的都市。李兌老早便看上了這塊寶地,想將其據為己有,只是苦於沒有機會下手。

與此同時,趙武靈王派到秦國去當相國的樓緩被免職,取而代之的是宣太後的弟弟魏厓(yá)。

在趙武靈王的聯秦抗齊戰略中,樓緩是一個關鍵的人物。樓緩下台,魏厓上台,意味著秦國風向的改變——魏厓是主張與齊國對話來分化齊、魏、韓三國聯盟的,他一上任,就派五大夫呂禮秘密出使齊國,向齊閔王表達了和解之意。

齊閔王接到魏厓拋過來的繡球,不覺怦然心動。

這些年來,齊國在孟嘗君的主持下,高舉合縱大旗,聯合韓、魏,對抗秦、楚,看似成績斐然,實際上什麽好處都沒撈到。

垂沙一戰,楚國大敗,齊國本想趁機獲取楚國的淮北之地五百裏,卻因秦國幹涉而縮手,反而被宋王偃占了便宜,把淮北占去一大半。

函谷關一戰,秦國服輸,退還魏國河東之地,退還韓國武遂和河外之地,唯獨齊國一無所獲。

當然也不能說什麽都沒得到。通過這兩次戰爭,齊國至少在國際上獲得了尊重。問題是,即便是這種尊重,實際上也不是齊國的,甚至也不是齊閔王的,而是孟嘗君的。

函谷關一戰,孟嘗君的個人威望到達頂峰。在國際上,諸侯們視他為救世主,爭相向他獻殷勤;在國內,士人和百姓對他的崇拜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甚至有人議論說,薛公本來就是王孫,讓他當大王也未嘗不可啊!

在齊閔王看來,如果孟嘗君還有一點顧忌他這個君王的話,至少應該有所收斂,不要繼續在朝堂上高談闊論,發表那些慷慨激昂但是從來沒有給齊國帶來任何好處的演講。然而孟嘗君顯然不在意那些謠言(天知道這些謠言是不是他授意門客放出來的),一如既往地施展著個人魅力,妙語連珠,談笑風生,仿佛他才是齊國的主人。人們被他迷住了。朝臣們帶著善意的表情傾聽他的意見,百姓們在街頭巷尾傳頌他逃出函谷關的傳奇故事,稷下學宮的學子們也一改往日的刻薄,對他青眼相加。甚至連宮裏的女人也會在不經意間露出一絲神往而羞澀的笑容,不用說,那一定是在談論孟嘗君。這個其貌不揚的矮個子男人,就像一場揮之不去的噩夢,擾得齊閔王寢食難安。

由此不難理解,呂禮的到來,有如給齊閔王打開了一扇窗戶,送進了一陣幹爽怡人的西風。

呂禮告訴齊閔王:“齊、秦兩個大國,一個在東海,一個在西陲,風馬牛不相及,本來應該和平共處。遺憾的是,這幾年來齊國一直致力於與秦國作戰,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傷感情又傷荷包,可是究竟得到了什麽呢?什麽都沒得到,全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裳!現在秦王主動向您示好,希望兩國馬上停止無意義的對抗,攜手並進,共同建立新的國際秩序。這是齊國之福,百姓之福,更是大王之福。您想想看,如果再任由薛公這樣揮霍下去,齊國還能支撐多久?仗打贏了,是他的功勞;仗打輸了,由大王買單。再過幾年,誰是齊國的主人,那還真是不敢說呢!”

齊閔王聽了,神色凝重,沉默不語。呂禮的話深深打動了他。

談判在孟嘗君缺席的情況下秘密進行。除了齊閔王和呂禮,還有一位名叫祝弗的齊國大夫參與其中。雙方沒有太多討價還價,很快達成了幾點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