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助燕復仇,蘇秦入齊設下連環計(第4/11頁)

按照周朝的體制,宗廟不能隨便建立。一個城市如果沒有宗廟,原則上只能叫作“邑”;如果有宗廟,那就叫作“都”,級別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齊國的都不同於他國,除了設了宗廟,還駐有經過考選和嚴格訓練的常備兵,也就是所謂的“持戟之士”。

馮諼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讓孟嘗君名正言順地擁有私人常備武裝。

這樣非分的要求,齊閔王竟然也答應了。

薛縣的宗廟建立之日,馮諼向孟嘗君匯報:“三窟已成,從此您就可以安安穩穩地過快樂日子了。”

孟嘗君感激之余,對馮諼說:“我一生好客,以禮待人,從來不敢有所閃失。門下食客三千,我是怎麽對待他們,你也親眼看到了。沒想到這些人一看到我失勢,便爭先恐後離開我,只有你一直忠心耿耿對我,還幫我官復原職。這可真是患難見真情,日久見人心啊!”

他咬牙切齒地說:“如果那些人有誰再回來投靠我,我就往他臉上吐口水。”

馮諼一聽,馬上下車行跪拜之禮。

孟嘗君說:“你這是在替他們求情嗎?”

“不是!”馮諼說,“我這是在為您說出這樣沒水平的話而慚愧。”

馮諼接著說:“凡事皆有定數,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就好比有生就有死,誰也避免不了。一個人富貴的時候,賓客滿堂;貧賤的時候,少朋寡友。這都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換了誰都一樣,您為什麽要生氣呢?自古窮酸刻薄,富貴寬容。富貴如果不寬容,等於還是窮酸。我建議您啊,保持良好的心態,像以往一樣對待賓客,不要因為別人的過失而懲罰自己。”

孟嘗君鬧了個大紅臉,連連點頭說:“敢不奉教?”

“狡兔三窟”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流傳很廣。故事的結果,就像“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日子”一樣,孟嘗君又回到臨淄,與齊閔王重歸於好,並且在馮諼的輔佐下,平平安安地當了幾十年相國。

可惜歷史不是童話。

上面講的故事,雖然常常被人當成信史,其實卻只是演義。事實上,孟嘗君被齊閔王炒了魷魚後,並沒有馬上回到薛縣,而是繼續待在臨淄城內,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

孟嘗君從來都不是那種逆來順受的人。他一出生就被父親遺棄,是靠著母親的勇敢和自己的機智才在大宅門中生存下來。幾十年來的人生經歷更是充滿著危險與挑戰,造就了他決不屈從於命運的強硬性格。

就在孟嘗君被免職後不久,發生了一件震驚齊國的大事。

貴族田甲突然發動政變,帶著數百名家丁攻入王宮,劫持了齊閔王。但是在聞訊趕來的勤王部隊和臨淄居民的圍攻下,田甲很快就放棄了抵抗,在釋放了齊閔王之後,宣布棄甲投降。

這次不成功的政變,在歷史上被稱為“田甲劫王”。

雖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孟嘗君跟這件事有關,但是絕大多數人都將懷疑的眼光投向了他。

除了他,誰還有動機和膽量做出這樣的事?

在這種情況下,孟嘗君知道自己無法辯解。任何辯解,都只會使事情越抹越黑。

孟嘗君的門下,原來有一位名叫魏子的門客。很多年前,孟嘗君派魏子去收田租,去了三次,每次都是空手而歸。孟嘗君覺得很納悶,就問他是怎麽回事。魏老先生說:“在薛縣遇到幾位賢人,見他們窮得叮當響,就把錢借給他們度日去啦!”(和馮諼的故事很像)孟嘗君大怒,當時就讓魏子卷鋪蓋走人了。

田甲劫王後,孟嘗君處境十分不妙。留在臨淄吧,怕有危險;回薛縣吧,又怕人說他畏罪潛逃。正在為難之際,魏子和當年受到接濟的幾位賢人跑到王宮聯名上書,擔保孟嘗君跟這件事沒有任何關系。

拿什麽擔保?

性命。

幾位老先生齊刷刷地跪在宮門前,引來成千上萬臨淄市民圍觀。看看人來得差不多了,便宣讀了一封簡短的公開信,內容無非是薛公一生克己奉公,光明磊落,田甲劫王絕非薛公所為雲雲。念完後,幾個人一齊拔出佩劍,當眾自刎身亡。

齊閔王被這種黑社會的搞法嚇壞了,連忙派人裝模作樣地“徹查”一番,主動給孟嘗君洗脫幹系,而且對孟嘗君說:“您是先王留下來的大臣,現在雖然不在重要崗位上工作了,國家還是很需要您,希望您繼續關注國家大事,有事沒事到朝堂上走走,為寡人出出主意,敲敲邊鼓。”

這自然是客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