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荊軻刺秦王(第4/9頁)

太子丹受不了嬴政的氣,一怒之下,便從秦國逃回了燕國。

自古燕趙多悲慷之士。太子丹此舉,從好的方面說,是性格剛烈;從不好的方面說,是對國家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讓秦國有了進攻燕國的口實。回到燕國後,太子丹仍咽不下這口氣,總是想找機會向嬴政報仇,然而秦強燕弱,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太子丹只能空自嗟嘆,無可奈何。

嬴政親政後,頻頻重拳出擊,蠶食山東各國土地,吞並天下之志昭然若揭。燕國和秦國之間,本來有趙國相隔,互不搭界,可是隨著趙國一步一步走向衰亡,燕國人也感到危險越來越近。太子丹既怨恨嬴政的不仁不義,又擔心燕國會遭到秦國的攻擊,便向老師鞠武請教:“我想向秦王報仇啊,請問您有什麽好辦法?”

報仇?鞠武被他這個想法震驚了,很幹脆地說:“現在秦國的土地遍天下,攻取三晉有如囊中取物。秦國北有甘泉、谷口等要塞,南有涇水、渭水灌溉肥沃的土地,並擁有巴蜀、漢中的富饒資源,西有隴山、岷山,東有函谷、武關,人多勢眾,武器精良,請問您用什麽向秦王報仇?只要他心念一動,長城以南、易水以北的燕國就無法安生,我看您還是好好想想怎麽樣才能不遭受秦國的進攻,不要再為了當年所受的一點點侮辱就成天想著要去批他的逆鱗了!”

所謂“逆鱗”,據《韓非子》記載,是龍脖子下面的一小塊白色鱗片,因為是全身血管總匯之處,特別敏感。龍雖然高貴,只要應付得當,也可以親狎甚至騎玩。但是如果有誰不小心碰到這塊逆鱗,就算龍的脾氣再好,也會如同火山爆發一般暴怒,將此人殺死。

太子丹知道鞠武所言不虛,道:“您說得對。可就算我不找秦王報仇,秦國也不會放過燕國,那時我們又該怎麽辦呢?”

鞠武長嘆一聲:“讓我好好考慮考慮吧!”便沒了下文。

公元前233年,秦將樊於期(即桓齮)在宜安被李牧打敗,逃亡到燕國,被太子丹收留。

鞠武勸太子丹:“您這是自取滅亡!秦王的殘暴天下皆知,他和您之間的恩怨又使得他對燕國極為不滿,現在如果他知道您收留了樊將軍,事情可就鬧大了!您現在的做法,好比把肉扔在餓虎的必經之路上,即便是有管仲、晏嬰這樣的謀臣,也挽救不了燕國。”

太子丹說:“樊將軍既然來投奔我,我怎麽能夠將他拒之門外?”

鞠武說:“您一定要收留他,就把他派到北方去出使匈奴,不要讓秦國的間諜知道他在燕國。單靠燕國的力量,是無法抵禦秦國的進攻的。請您向西聯合三晉,向東聯合齊國,向南聯合楚國,再加上派樊將軍去爭取匈奴的支持,然後再考慮對秦國作戰。”

太子丹跺腳道:“老師您給我出的主意,總是曠日持久,而我內心的焦灼,連一天都不願意再等。樊將軍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來投靠我的,我無論如何不能因為害怕秦國就把這樣一位朋友扔到匈奴去,何況我現在正是用人之際,還是請您為我想想別的辦法吧!”

鞠武苦笑:“您做的是兇險的事,卻想求得安寧;一面制造禍端,一面又祈求福分;對秦王怨恨頗深,卻又不願意深謀遠慮;為了一個新來的人,竟然不顧國家的大害——這跟把雞毛扔在火爐上燒有什麽區別?罷了罷了,我是拿不出什麽辦法了。我知道薊城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智勇雙全,您可以去問問他的意見。”

太子丹聽到田光這個名字,眼前一亮,說:“田先生的大名,我也有所耳聞。您如果跟他相熟的話,就為我引見一下,您看行嗎?”

鞠武說:“當然可以。”

鞠武跑到田光府上,說道:“太子希望向您請教一些國家大事,希望您不要拒絕。”

田光很爽快地說:“這是我的榮幸。”

田光跟著鞠武來到了太子府。太子丹親自出門相迎,倒退著為田光引路,進屋後又跪下去用袖子為田光撣了撣坐席——席子已經打掃得很幹凈,這不過是一種尊重的表示。待到田光坐定,左右都退下後,太子丹又離開自己坐席,像小學生一樣坐到田光面前,說:“秦國和燕國勢不兩立,對於我們當前的局勢,請先生指點。”

田光咳嗽了兩聲,說:“老臣聽說,駿馬年輕力壯的時候,可以一日千裏;可是當它老了,連劣馬也能跑在它前頭。太子您聽人說我能幹,那是我年輕時候的事。可我現在已經年老體弱,恐怕是幫不到您什麽忙了。您別失望,我給您推薦一個人,他必定能夠派上用場。”

就這樣,通過鞠武和田光的輾轉介紹,一個名叫荊軻的人出現在太子丹面前。

荊軻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