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蠢豬式的仁義(第2/4頁)

機會啊,敵人輕敵給了我們機會,這樣的機會真是求之不得。

“不可。”宋襄公輕輕地說,甚至沒有看公孫固一眼。

公孫固失望地搖搖頭。

過了一陣,楚軍全部過河,但是亂哄哄的,正在整理隊列,部署陣形。“主公,趁敵人混亂,出擊吧。”公孫固再次提出建議,他知道,這是最後的機會。

“未可。”宋襄公擺擺手,意思是等半天了,這一下就不能等了嗎?見公孫固還要說,宋襄公不高興了,“兄弟,你這人怎麽這麽不厚道呢?沒看見人家還沒布好陣嗎?”

公孫固要哭了。

終於,楚軍準備好了。

楚國,天下第一強國。古人的話說:天下莫強於楚。

當時的天下,從北到南,沒有一個國家是楚國的對手。

兩軍擊鼓,同時沖鋒。

不是狼入羊群,是狼群吃羊。宋軍本來戰鬥力就不行,人還比楚國少,這個仗怎麽打?不用發揮想象力,就可以知道結果了。

宋軍慘敗,大將公子蕩戰死,宋襄公被重重包圍,若不是公孫固率領親兵拼死相救,宋襄公就又該去楚國的籠子裏站著了。即便這樣,公孫固保護宋襄公殺出重圍的時候,宋襄公大腿上已經挨了一箭,血流如注,趴在車上。好在宋襄公的馬不錯,一路奔逃。半路上遇上子魚率軍接應,才把宋襄公救了回去。再看宋軍,十死七八,襄公的親軍衛隊無一逃生。還好,公孫固沒有陣亡。

宋襄公狼狽逃回睢陽之後,子魚立即布置守城,準備迎戰楚軍。

好在這次楚軍根本沒有準備攻城,押著俘虜,帶著戰利品,渡河回國了。

泓之戰,宋軍慘敗。這是宋國軍隊上次被鄭莊公全殲之後,又一次毀滅性的失敗。

“該死的宋公,白癡啊。”“怎麽攤上這麽個弱智國君啊!”“怎麽上次楚王沒把他給做成人肉包子啊!”

宋國上下,一片罵聲。

一場慘敗,多少人家失去了兒子、失去了老公、失去了兄弟、失去了父親,大家能不罵宋襄公嗎?

那麽,宋襄公是怎麽看的呢?他後悔嗎?他羞愧嗎?

“仁義的人打仗,只要敵人已經負傷,就不再去殺傷他,也不俘虜二毛。古時候指揮戰鬥,是不憑借地勢險要的。我雖然是已經亡了國的商朝的後代,可是決不會去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宋襄公說。仁義啊,仁義到底啊。

什麽是二毛?二毛就是頭發斑白的人。那三毛呢?頭發全白的人。十毛呢?就是一塊錢。

“主公啊,打仗是不能講仁義的。敵人因地形不利而沒有擺好陣勢,那是老天幫助我們。打仗就是殺人,怎麽能不忍心呢?”子魚講了一通道理,歸結起來,就是戰場上不能心懷慈悲。

“不,寧可打敗仗,我要仁義。”宋襄公說。

子魚哭了。

【仁義的兩面性】

對於宋襄公,歷史上向來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

基本上,儒家一派是贊揚的,不僅贊揚,而且捧上了天,類似“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不過,先在這裏說明的是,儒家祖師爺孔子一直拒絕對此進行評價,顯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或者說他也是不贊成宋襄公的。《左傳》中有大量篇幅來評價當時的事件,而對於宋襄公這件事,竟然沒有片言只語的評論,這很說明問題。

下面,先聽聽唱贊歌的。

“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這是《春秋公羊傳》的評語,什麽意思?君子褒揚宋襄公不進攻沒有列好隊的敵人,遇上戰爭還不忘記大禮。宋襄公是有仁德的君主啊,可惜沒有輔佐的賢臣。即便是文王來作戰,恐怕也就是這個樣子吧。

把宋襄公比成周文王,還有比這更高的贊揚嗎?

“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褒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這是《史記》裏的話,司馬遷借“君子”之口來表揚宋襄公:君子們贊揚宋襄公,認為中國缺少禮義,而宋襄公很懂得禮讓。

那個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更是把宋襄公當作楷模,他這樣說:“霸王之道,皆本於仁……故善宋襄公不厄人。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意思是這樣的:要成為霸王,根本在於仁義,所以宋襄公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破壞了仁義而取勝,不如遵循仁義而戰敗。

“不由其道而勝,不如由其道而敗。”這就是大儒董仲舒的高見。

中國兩千多年來被外族欺辱,董大儒功不可沒。

再來看看反面意見。

除了子魚之外,孫子大概是第一個反對宋襄公的人,《孫子兵法》開卷就寫道:“兵者,詭道也。利而誘之,亂而取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些話,基本上就是寫給宋襄公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