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這就是晉文公

秦穆公對第一個考察項目的結果非常滿意,十分滿意,而不是九分。重耳如果從一開始就欣然接受懷嬴,那他就是一個晉惠公那樣的無恥之徒;如果始終不肯接受懷嬴,那就是一個沒有大腦的頑固之徒。如今這樣,說明他知道感恩,還懂得變通。

好,好青年。

現在,第二個考察項目開始了。

【賽詩會】

秦穆公決定宴請重耳,不過這一次的宴請非同尋常。

七獻,這一次秦穆公決定將重耳的規格升為諸侯。

宴請當天上午,出意外了。什麽意外?狐偃病了,據說是發高燒。

關鍵時刻軍師病倒了,重耳急壞了,立馬前來看望。

“舅舅,您,不礙事吧?”重耳來到床前,坐下問候。

“噓,小聲,我裝病的。”狐偃輕輕說,蓋著個大被子。

“裝病?為什麽裝病?”

“我不去參加國宴。”

“為什麽?”重耳急了,你這不關鍵時刻掉鏈子嗎?還指著你呢,你不去怎麽行?盡管這是舅舅,重耳的臉還是忍不住耷拉下來了。

“隨機應變,老謀深算,我比趙衰強;博學多識,通曉禮儀,沒人比趙衰強。陪楚成王玩,我跟隨你最合適。但是,今天的國宴十分重要,這樣的場合,要靠趙衰,因此我找這麽個理由閃了,讓趙衰跟你去。”

老奸巨猾,算無遺策,大概就是指狐偃這樣的人了。

事實證明狐偃的做法是很正確的。

秦穆公宴請重耳,使用周禮,七獻。

當初楚成王雖然是周禮中的九獻,那畢竟是照貓畫虎,很多地方是對付過去的。可是如今不一樣,秦國在百裏奚、公孫枝等人的教化下,這些年來在禮儀上可以說是突飛猛進,搞得像模像樣。如今這個七獻盡管比楚成王的九獻少了兩獻,但是感覺上更隆重、更正式。

這種場面如果換了狐偃來,基本上當場就撂了。可是換了趙衰,那就不一樣。想當年趙衰的祖上在周朝混,什麽不懂?趙衰本人年輕時也曾經到偉大首都留學,學習周禮。所以如今見了這樣的陣仗,那是如魚得水。

在趙衰的貼身指導下,重耳應對得當,什麽時候行什麽禮,什麽時候說什麽話,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感覺上,重耳的舉止比秦穆公還要正規得體。

“為禮而不終,恥也。中不勝貌,恥也。華而不實,恥也。不度而施,恥也。施而不濟,恥也。恥門不閉,不可以封。非此,用師則無所矣。二三子敬乎!”(《國語》)宴席結束的時候,秦穆公忍不住對大夫們大贊重耳,大意就是你們看看人家重耳,這就是楷模,我號召你們向他學習。

別覺得奇怪,“華而不實”這個成語竟然是秦穆公發明的。

第二天,秦穆公很高興,繼續宴請重耳。狐偃接著裝病,還是趙衰隨行。

今天的宴請改節目了,什麽節目?對詩。

酒過七巡,秦穆公率先開口了。

“公子,咱們文化人也別光喝酒講黃段子,對個詩怎麽樣?”秦穆公問。這些年來,百裏奚公孫枝這幫人沒少熏陶他,老婆穆姬也沒少教導他。

“好啊好啊。”重耳挺高興,原本他也屬於沒太多文化,整天跟著舅舅打狼的那種,後來拜了趙衰為師,才開始認真學習。再到後來娶了齊國的老婆,動不動來幾段,有時候不背詩都不給上床,把重耳活活培養成了一個文學青年。

別以為只有林黛玉薛寶釵們才對詩,跟古人相比,她們還差點。

秦穆公開始了,大家豎起耳朵來聽。

“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君子來朝,何錫予之……”秦穆公的聲音,高亢激昂,類似秦腔那種,聽得大家心驚膽戰。

趙衰一聽,好嘛,秦穆公上來這首叫做《采菽》,後來被孔子收在《詩經·小雅》裏。這首詩什麽意思呢?簡單介紹,這首詩描寫的是諸侯朝見周王,周王給予很多賞賜,於是大家高興,萬眾和諧。

“好,好。”馬屁聲四起。

重耳看看趙衰,趙衰輕聲說:“下堂拜謝。”

重耳聽了,起身,下堂,拜謝秦穆公。秦穆公見了,也急忙下堂辭謝。

“國君用天子接待諸侯的待遇來接待重耳,重耳怎敢有苟安的想法,又怎敢不下堂拜謝呢?”趙衰在一旁解釋,好像解說員一般。

大家紛紛點頭,懂的人贊賞,不懂的人長學問。

雙方入座,該重耳了。

“《黍苗》。”趙衰輕聲提示。

“芃芃黍苗,陰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勞之……”重耳朗聲念道,聲音裏夾雜著東西南北的口音,畢竟,他是一個走過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陜西湖北的人,聲音裏飽含著滄桑,催人淚下。

震撼,無語。

《黍苗》,見於《詩經·小雅》,詩詞大意是召伯經營謝城,慰勞百姓,百姓感激,周王也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