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退避三舍

這邊拿下了曹國,那一邊宋國已經十分危急,宋國特使門尹般前來告急,說是楚軍攻勢兇猛,睢陽危在旦夕,請晉軍火速增援。

宋國危急,救還是不救?怎麽救?

“如果不救宋國,聽任宋國被攻破,那我們此前的一切都是白做;如果救,我又擔心秦國和齊國不肯和我們一同對抗楚國。各位,有什麽好辦法?”晉文公有些發愁,他甚至考慮是不是跟楚國人講和。

趙衰沒有說話,打仗的事情,他並不是太內行。

“主公,據我所知,宋國人的防守十分牢固,雖然看似危急,其實再頂一個月也沒有問題。至於秦國和齊國的問題,我也考慮過了。這樣,讓宋國人直接去找秦國和齊國,請他們勸說楚國退軍。與此同時,我們把曹國和衛國的土地分給宋國一部分,激怒楚國人。那麽,楚國人一定會拒絕秦國和齊國的調解,得罪他們。那時候,我們三國就可以緊密聯合了。”元帥先軫把整套方案說了出來。

“舅舅,你看呢?”晉文公又問狐偃。

“哈哈,先元帥已經比我高明了,聽元帥的吧。”狐偃笑道。對於先軫,他一直看好,如今先軫的表現比他預料的還好!

【成得臣】

一切都在晉國人的掌握之中。

宋國人向秦國和齊國送去了禮物,請他們調解與楚國人之間的關系,而他們的調解受到了楚成王的斷然拒絕。

大家都是大國,開個口也不容易,既然不給面子,就幹一場。

於是,秦齊兩國主動向晉國表示,大家一起幹楚國佬。

戰爭的烏雲正一步步逼近。

很快,楚成王得知晉齊秦成為緊密型合作關系之後,他發覺自己上當了。進而,楚成王感到自從晉軍出動之後,似乎每一步都被晉國人掌握主動,楚軍在戰略上完全被動,被晉國人牽著鼻子走。

“這仗已經沒法打了。”楚成王得出這樣的結論。在這個結論得到蒍呂臣的支持之後,楚成王果斷作出決定:全線撤軍。

楚成王派人分赴谷地和睢陽,命令戍守谷地的申叔時撤軍,自然,公子雍和易牙也跟隨撤回。命令成得臣撤軍,命令見於《左傳》:“無從晉師。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艱難險阻,備嘗之矣;民之情偽,盡知之矣;天假以年,而除其害。天子所置,其可廢乎?《軍志》曰:‘允當則歸。’又曰:‘知難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敵。’此三者志,晉之謂矣。”

什麽意思?大意是說晉文公德才兼備,還有上天的幫助,別跟他對抗。

注意,“艱難險阻”和“知難而退”這兩個成語的出處就在這裏。

申叔時得到命令,當天撤軍,他早就想走了。

成得臣呢?

“撤軍?無條件撤軍?這不等於把曹衛白白送給了晉國人?這不成了楚國歷史上最丟人的一次出征?”成得臣這火就大了,他罵了出來。可是,他不敢罵楚成王,他只好罵楚成王身邊的人,基本上,他罵的就是蒍呂臣了。“這一定是奸佞之人嫉妒我,不願意看到我立功,該殺的小人,我一定要滅了晉軍,給他看看什麽叫馬王爺三只眼。”

於是,成得臣拒不撤軍,他派伯棼(音焚)向楚成王請戰。

伯棼,姓鬥名椒字子越,因此又叫鬥椒或者鬥越椒,他是鬥伯比的孫子,子文的侄子。為什麽這裏要介紹他,因為後面有他的故事,“狼子野心”這個成語與他有關。

伯棼是這樣代表成得臣請戰的:“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讒佞之口。”(《左傳》)意思是打敗晉國人是次要的,關鍵要給讒佞小人看看。

楚成王很不高興,非常不高興,《左傳》的話叫做“王怒”。

楚成王實在是不願意跟晉國直接對抗,可是,成得臣擁兵自重,不肯撤軍,楚成王也不願意搞得太僵。

“好,既然你不見棺材不落淚,那你就打。”楚成王一咬牙一踩腳,批準了成得臣的請戰。

按理說,面對第一強勁的對手,應該全軍出動,可是,楚成王不肯把自己的部隊全部給成得臣。給了多少?《左傳》記載:“惟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

西廣,楚軍的右軍;東宮,太子的部隊;若敖之六卒,成得臣的族兵。基本上可以這樣判斷,西廣部隊和若敖部隊一直跟隨成得臣攻打睢陽,現在楚成王把東宮的部隊給了成得臣。也就是說,現在成得臣用來對抗晉國的部隊,實際上只占楚軍的一半強。

成得臣用若敖六卒的一百八十乘戰車為中軍,子西鬥宜申率領西廣部隊為左軍,子上鬥勃率領東宮、陳國和蔡國軍隊為右軍。

現在,箭在弦上,不打也不行了。

【將計就計】

楚國人的前敵會議在睢陽城外召開,參加者為子玉成得臣、子西鬥宜申、子上鬥勃和伯棼鬥越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