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城濮大戰(第4/4頁)

為什麽叫叔叔?這是規矩。周王跟諸侯的稱呼,同姓的叫叔父,異姓的叫伯舅。

之後,頒發了“策書”,也就是證書。什麽證書?授權證書。

證書發了,開始盟誓,與會諸侯共推晉文公為盟主。

因為結盟的地點在踐土,此次結盟被稱為“踐土之盟”。

現在,晉文公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第二個名正言順、實至名歸的霸主。

春秋第二霸,晉文公。

從齊桓公和管仲到晉文公和狐偃,稱霸天下最看重的就是一個“信”字,這不是不約而同,這是真理。而這個“信”字,內涵其實就是法治。取信於民,國家富強;取信於天下,諸侯信服。

春秋的霸主,絕不僅僅是軍事強大這麽簡單。

那麽,晉文公的“信”與宋襄公的“仁”有什麽區別呢?

“信”是靈活的有具體指向的,譬如晉軍對楚軍退避三舍,但是對其他國家沒有這樣的承諾,決不會這樣做。說到就做到,做不到就不說,這就是晉文公的原則。“仁”是一種自我約束,對任何人都適用,宋襄公對楚軍不肯半渡而擊,對任何國家也都如此。“信”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而“仁”是一種概念化的東西,所以,“仁”的變種很多,諸如“婦人之仁”、“假仁假義”,等等,而“信”只有一種。時至今日,信用是可以評級的,而仁義則沒有辦法界定。

用如今的體育項目來比喻,“信”就是對抗項目,比分決定一切;“仁”就是打分項目,評委決定一切。腐敗生於“仁”,而於“信”。

司馬遷寫道:“晉文公,古之所謂明君也。”

孔子評說:“齊桓正而不譎,晉文譎而不正。”哈哈,孔夫子比較不喜歡晉文公。

至於評點《東周列國志》的蔡元放,對晉文公可以說崇拜得五體投地:五霸之中,當推第一。認為晉文公的人品、學問、見識優於齊桓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