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一章 偽君子韓起(第4/4頁)

到第二年,晉平公鞠躬盡瘁了,太子姬彪繼位,就是晉昭公。

老國君去世,新國君繼位,各個盟國自然都要前來吊唁和祝賀了。於是,又發生了一件事情。

鄭國上卿子皮前往晉國吊唁,除了吊唁,還準備把祝賀晉昭公繼位的事情一塊辦了,算是二合一,省得再跑一趟。於是,準備了一百輛車的財禮。

“不要這樣啊,哪有這兩件事情一塊辦的?省省吧,就去吊唁,什麽財禮也用不著。”子產來勸他,心說你這不等於邊吃飯邊拉屎嗎?

“應該沒問題吧?就算不能祝賀新君繼位,再把財禮拉回來就行了。”子皮堅持,結果就帶著財禮去了晉國。

到了晉國,各國上卿都到了,大家都帶著財禮,大家的意思都差不多,想要吊唁完了晉平公就去給晉昭公賀喜。只有一個人例外,那就是魯國的叔孫婼,他認為這樣的做法不合禮法。

誰是正確的?

“各位,吊唁已經結束了。大家現在提出來要為新國君賀喜,可是我要遺憾地告訴大家,這是不可能的。為什麽呢?因為我們的國君還沉浸在痛苦之中,如果換上禮服來接待大家,與禮不合,我們還在喪禮中;如果還穿著喪服來接見大家,那等於又一次接受大家的吊唁了。所以各位,這次活動到此為止,不留大家了,祝大家一路平安。”負責接待的叔向出來拒絕了大家向新國君賀喜的請求,一番話合情合理,讓大家都無話可說。

打道回府吧。

來,容易;走,就沒有那麽簡單了。

除了叔孫婼,大家都是帶著財禮來的,原本準備獻給晉昭公的,如今獻不成了,晉國的卿大夫們也不能讓大家就這麽回去啊。

於是,一家一家的,六卿和大夫們就都來看望各國使者了,說是看望,實際上是來看望他們的財禮來了,有明說的,有暗示的,有威脅的,有感化的,總之,大家的目的只有一個一把財禮留下。

子皮的一百車財禮,愣是一車也沒拉回來,都被晉國人給搜刮了。子皮這叫一個後悔,回到鄭國還到處說“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夫子知之矣,我則不足。”(《左傳》)什麽意思?知道道理並不難,難的是按照道理去執行。子產懂得這個道理,我就不行。

不過從那以後,全世界都知道晉國是個雁過拔毛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