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六章 伍家父子(第2/4頁)

伍奢對形勢有清晰的判斷,他知道費無極一定不會放過自己,同樣也一定不會放過自己的兩個兒子。要捉拿自己的兩個兒子,實際上有兩個辦法。第一是讓自己寫信騙他們回來,第二是暗中派兵捉拿他們回來。二者的危險性哪一個更大呢?第二個。

伍奢對自己兩個兒子的智商是堅信不疑的,他知道一封家書根本騙不了他們,相反,會提醒他們趕快逃亡。

既然如此,為什麽不寫這一封家書呢?

一封家書很快被楚平王的特使送到了伍家兄弟的手中,來看看這封家書是怎麽寫的。

“父以忠信慈仁去難就免,大王內慚囚系忠臣,外愧諸侯之恥,反以父為令尹,封二子為侯,尚賜鴻都侯,胥賜蓋侯,相去不遠三百余裏。父久囚系,憂思二子,見字速歸。”(《吳越春秋》)這就是伍奢所寫的家書,大意是楚平王不僅釋放我了,還讓我當了令尹,還封你們兄弟兩個為侯。我很想你們,趕快回來吧。

看了家書,伍尚一臉凝重,伍子胥則面帶冷笑。

“兄弟,回去嗎?”伍尚問弟弟。

“這顯然是個陷阱,為什麽要回去?”伍子胥說,他懷疑哥哥沒有看出來。

“兄弟,雖然我的才幹不如你,我也能看出這是個陷阱。但是,如果回去能讓父親免於一死,這是孝;估計能取得成功才行動,這是仁;根據不同的能力而選擇相應的任務,這是智;明知回去必死無疑也要回去,這是勇。兄弟,你的能力比我強,所以我選擇勇,回去陪伴父親;而你選擇智,逃到吳國,今後為父親報仇。”伍尚冷靜地說。事實上,即便沒有這封家書,他也準備回去與父親共生死。

“哥哥,明知要死,為什麽還要去呢?”伍子胥有些急了,他不願意眼看著哥哥回去送死。

“父不可棄,名不可廢,爾其勉之,相從為愈。”伍尚堅持著。他說了什麽?是這樣的:兄弟,父親不能丟棄不管,家族的名聲也不能受到損壞,你努力去幹吧,聽哥哥的話。

伍子胥沒有再勸哥哥,因為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伍子胥的選擇是什麽?報仇。

【二胥】

伍尚隨著楚平王的特使回到了郢都,直接被投進了關押父親的大牢。

看到伍尚,伍奢笑了。為什麽笑了?

該來的來了,不該來的沒有來,兩個兒子都沒有讓自己失望。為什麽不笑?

看見父親,伍尚也笑了,為什麽笑了?

能夠陪伴父親,生死與共,伍尚覺得很幸福、很充實。

“楚君、大夫其旰食乎?”(《左傳》)伍奢說道。旰食就是晚食的意思,伍奢的意思就是楚國人恐怕今後吃飯時間都要推遲了,因為伍子胥不會讓他們安生的。

伍奢為什麽這麽有把握?因為伍子胥能力超眾,更重要的是心黑、手狠、不擇手段,而更更重要的是他堅忍不拔的個性。

可惜的是,伍奢看不到那一天了。

費無極殺了伍奢和伍尚,並且立即下令追捕伍子胥。

伍子胥不是坐以待斃的人,甚至不是逃命的人,他是要報仇的人。

逃命的人和報仇的人是不同的,逃命的人會逃往最安全的地方,而報仇的人不是,他不是逃,而是去尋找最適合報仇的地方。

在許國這個位置,逃命的最好方向是向北,逃到晉國就萬事大吉了。

可是,伍子胥不是逃命的人,他是報仇的人。

報仇的人會去哪裏?吳國。

伍子胥知道,只有在吳國,才能找到報仇的機會。

伍子胥知道的,費無極同樣知道。因為他是一個報復的人,報復的人與報仇的人有很多共同點。

費無極一邊派人去捉拿伍子胥,一邊在從許國往吳國的道路上安排緝拿人員。

捉拿伍子胥的人自然是晚了三秋,不過伍子胥一路向東,逃往吳國的路上則是越來越兇險。到漢水的時候,伍子胥聽說太子建在宋國,於是決定前往宋國,同太子建會合。

於是,伍子胥轉而向北。還好,這一邊倒比較安全。費無極不是沒有料到伍子胥有可能去宋國,而是他認為只要不去吳國,伍子胥就沒有辦法回來報仇。

伍子胥一路向北,臨出楚國的時候,遇上了一個人。誰?申包胥,伍子胥的朋友。

申包胥是什麽人?申家的人,而申家的人都很有才能。

“子胥,你去哪裏?”好友相遇,申包胥問。

“我,去宋國。”

“去宋國幹什麽?”

“去,去,嗚嗚嗚嗚……”伍子胥哭了,看見朋友,就像看見了親人,父親和哥哥冤死之後的悲痛,在這個時候再也忍不住,爆發出來了。

申包胥還不知道伍子胥的遭遇,不過他大致猜了出來,這世界上能夠讓伍子胥流淚的事情並不多,一個如此堅韌的人流淚,一定有巨大的冤屈或者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