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六章 伍家父子(第3/4頁)

果然,伍子胥擦幹了眼淚,把事情的前前後後說了一遍。

“我要報仇,我一定要讓楚國成為一片廢墟,你一定要幫我。”伍子胥咬牙切齒地發誓。

申包胥搖了搖頭,他很同情自己的朋友,但是,僅此而已。

“子胥,我幫不了你。如果我幫你向楚國報仇,那就是對楚國的不忠;但是,如果我勸你不要報仇,那就不夠朋友。你趕快走吧,咱們不要再多說了。”申包胥是帶著從人的,這個時候他可以捉拿伍子胥,可是他沒有。既要對得起國家,又要對得起朋友,他只能讓伍子胥快走。

“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申兄,即便你不幫我,我也一定能夠報仇。”伍子胥略有些失望,不過這不影響他的信心。

來到宋國,伍子胥很容易就找到了太子建。太子建在宋國過得還不錯,按照國際避難通行準則,在這裏享受卿的待遇。

從前,是伍奢輔佐太子建;如今,伍奢死了,他的兒子伍子胥來輔佐太子建了。太子建明顯能夠感受到老伍老師和小伍老師的不同,老伍老師斯文穩重,教自己小心謹慎,避免犯錯;而小伍老師孔武有力,聲如洪鐘,教自己要銳意進取,敢於冒險。

“公子,要報仇,宋國不是我們應該待的地方。”伍子胥勸說太子建離開宋國,前往吳國。

“不,宋國是中原大國,背靠晉國,有機會的。”太子建拒絕了,其實他心裏的算盤與伍子胥完全不一樣,伍子胥是要報仇,要毀滅楚國,而太子建是要等待機會,譬如父王突然良心發現或者費無極突然腦膜炎發作等等,自己就有可能重回楚國了。可是,如果自己去了吳國,就等於宣布與楚國為敵,就再也沒有可能回到楚國了。

道不同,不與謀。

雖然同是費無極的受害者,伍子胥和太子建的目標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還是去吳國吧。”伍子胥一再地勸告。

“不!”太子建一再地拒絕。

伍子胥有些後悔來到了宋國,因為在道義上說,他現在是不可以拋下太子建而獨自前往吳國的。

郁悶,非常的郁悶。

【太子建搬家】

也許是伍子胥報仇的決心感動了上帝,也許是某一天出門踩上了雞屎而改變了命運,總之,突然有一天,太子建提出來:“老師,咱們離開宋國吧。”

為什麽太子建同意離開宋國了?想通了,還是改變策略了?都不是,是形勢所迫。

來看看宋國的形勢。

就在伍子胥來到宋國的當年,宋國發生了內亂,宋元公和華、向兩家發生爭執,於是雙方互相抓了對方的兒子做人質。有一段時間,宋元公和夫人每天吃飯之前要先到華家,看自己被扣押在華家的兒子吃了飯,這才放心地回宮吃飯。

後來宋元公實在忍受不下去了,就把自己手頭的人質都給殺了,然後進攻華、向兩家,結果那兩家都逃到了吳國。

華、向兩家從吳國借兵攻打宋元公,宋元公急忙向晉齊鄭等國求援,於是聯合國軍隊前來救援,與吳軍交手,吳軍大敗,華向兩家就被包圍在城中。

眼看吳軍不行了,華、向兩家又向楚國求援,於是楚國軍隊前來援助。

這下熱鬧了,世界大戰又要開始了。

不過,此時的楚國和晉國都不願意開戰。於是楚國向宋國提出請求,說是華、向兩家在宋國犯了罪,楚王很擔憂,因此希望讓這兩家到楚國接受懲罰。楚國人的話說得很客氣,宋元公竟然拒絕了。

宋元公拒絕了,楚國人就很沒有面子了。聯合國一商量,覺得楚國人的建議挺好,大家都有面子,於是晉軍主帥中行吳下令,解除包圍,讓華、向兩家逃往楚國。

最終,事情就這樣解決了。

這個時候,已經是楚平王九年(前520年),太子建和伍子胥在宋國已經兩年時間了。

那麽,為什麽這件事情讓太子建決心離開呢?

來看看太子建最初的如意算盤是怎樣打的。

太子建從來沒有想過要靠武力回到楚國,他所想到的最佳的途徑就是外交途徑,這就是他逃到宋國的原因。

在所有中原諸侯國中,與楚國關系最好的就是宋國,而宋國的向家與楚國的卿的私人關系尤其好,所以太子建就希望通過宋國,特別是向家來與楚平王溝通,期望說服楚平王讓自己回到楚國繼續做太子。

所以在宋國期間,太子建和向家走得很近。

可是,如今一場內戰過去,楚宋兩國關系惡化,而向家倉皇逃奔楚國,太子建在宋國的處境也變得非常尷尬,再待下去不僅毫無意義,更且充滿危險。

到了這個時候,太子建是不得不走了。

去哪裏?伍子胥強烈建議去吳國。

“不,去鄭國。”太子建決定去鄭國,按照自己既有的策略,去鄭國是最好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