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〇一章 反戰精英

“大哥,你當國君吧。”

“那怎麽行?老三,爹指定了你啊,還是你當。”

“我不當,大哥,你當。”

“非讓我當,我閃。”

“你閃,我也閃。”

商朝(約前1111年)末年,孤竹國(今河北境內)國君的大兒子伯夷和三兒子叔齊雙雙放棄君位,出門當犀利哥去了。

老大老三走了,便宜了老二。

兄弟兩個一打聽,說是西邊的周國(今陜西境內)是個尊老愛幼的國家,於是前往投奔周國。來到周國的時候,恰好周文王去世,周武王率領著周軍出發討伐商紂王。

伯夷和叔齊不顧一切,攔住了周武王的戰車。

“父親死了你不埋葬,還要出兵打仗,你不孝啊。以屬國而攻打商王,你這是不仁哪。”伯夷叔齊兩兄弟同聲斥責周武王。

周武王一看,這哥倆哪個單位的?竟然敢指責我?

周武王不高興,身邊的衛士就要動手殺人了。

“算了算了,不就倆犀利哥嗎?趕走他們就行了。”姜太公懶得節外生枝,於是哥倆被趕到一棵大槐樹下涼快去了。

【反戰精英】

兩位犀利哥從此四處奔走,宣揚和平,反對戰爭。

伯夷叔齊,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反戰人士。

等到周武王征服了商朝,就到了周朝。

兩位犀利哥恥於做周朝人,發誓不吃周朝的糧食。用《史記》的話說:義不食周粟。於是,躲到了首陽山上,采薇而食。薇是什麽?野豌豆。雖然說是純天然綠色食品,不含農藥不含避孕藥不含色素不含防腐劑,可是營養是不夠的。

兩個犀利哥吃野豌豆吃得一臉豌豆色,可是矢志不渝。但是,沒過幾天,就這野豌豆也沒得吃了。野豌豆采完了?不是。是有人告訴他們:“這野豌豆啊,也是周朝的了。”

怎麽辦?兄弟兩個沒得吃了,什麽也沒得吃了,因為什麽都是周朝的了。

在餓死之前,兄弟兩個編了一首山歌,歌中唱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吾適安歸矣。籲嗟徂兮,命之衰矣。”

簡單翻譯:登上西山采豌豆,以暴易暴不講理。古來先聖都沒了,我們活著沒意義。

最終,這兩位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反戰人士就這樣餓死在了首陽山。

不食周粟,以暴易暴,伯夷叔齊兄弟倆用他們的生命貢獻了兩個成語。

首陽山在哪裏?爭議不斷。甘肅、陜西、河北、山東、山西和河南都有首陽山,都說兄弟倆餓死在自己這裏。

如今要是山上餓死兩個人,都恨不得偷偷扔到鄰省去。為什麽伯夷和叔齊餓死了,大家都要爭呢?因為伯夷叔齊兄弟不是普通的犀利哥,他們是聖人。

孔子對伯夷兄弟推崇備至,《論語》中贊頌伯夷叔齊“古之賢人也”,“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並評價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韓非子也說:“聖人德若堯舜,行若伯夷。”不過,韓非子認為這哥倆也是兩個最沒用的人,因為他們不能用威脅來驅使,也不能用利益來引誘,所以他們不可能為君主賣命。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寫過一篇《伯夷頌》,贊頌伯夷、叔齊。

歷史上,贊譽伯夷叔齊的文章數不勝數,不再羅列。

孟子後來將伯夷叔齊命名為“聖之清者”,簡稱“清聖”,不是“情聖”。從那之後,伯夷就成了儒家的四大聖人之一。

不過,對於伯夷叔齊的感人事跡,司馬遷似乎不以為然。

雖然司馬遷將伯夷叔齊排在了《史記》列傳的第一位,可是話裏話外都是諷刺。不僅諷刺這兄弟兩個,順道還諷刺了孔子;不僅諷刺了孔子,順道也諷刺了現實。

在記述了伯夷叔齊的那首山歌之後,司馬遷隨即寫道:“由此觀之,怨耶非耶?”意思就是孔夫子你不是說他們求仁得仁,所以死得無怨無悔嗎?可是他們的山歌裏我們聽出來怨氣了哦。

在《伯夷叔齊列傳》的最後,司馬遷寫道:“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簡單理解:伯夷兄弟雖然很賢,可如果不是孔夫子極力吹捧他們,哪有這麽大名氣?一般小老百姓,就算你也很賢,沒人吹捧你,有個球用?

司馬遷在《伯夷叔齊列傳》中還發表了一段不著名的感言,必須要拿來說說。為什麽必須要拿來說說?因為這段話太不著名了。

先看原文: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耶?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回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早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尊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