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〇七章 子產升官記

“慢著。”範匄擺了擺手,示意子產和中行吳都坐下來。

範匄要幹什麽?

“叔向,說說你的看法。”範匄沒有問別人,他問叔向。

“子產說得有道理,要想讓小國服從我們,首先要我們自己修德。抓了子產,只不過逼迫鄭國投靠楚國而已,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叔向連想都沒想,說了出來。一來事實就是這樣,二來他很佩服子產,從內心裏希望幫助他。

“嗯,說得有道理。好吧,從前的事情我們一筆帶過了。今後,我們晉國要修德政,鄭國也不能對我們有二心。就這樣了,明天子產去見我國國君,算是今年的聘問。”範匄竟然認同了叔向的看法,大家都有點意外,因為範匄絕不是那種大度的人。

“多謝元帥。”子產高聲說——這個面子要給範匄的。說完,子產掃視四周,恰好碰上叔向的眼神,兩人對視一笑。

範匄的算盤其實打得很清楚,他之所以放過子產,不是因為他慷慨大度善於反思,而是迫於國際形勢:楚國是敵人,齊國暗中也在搞鬼,再加上流亡的欒盈,如果這個時候再逼得鄭國背叛自己,一旦這四股力量聯合,晉國真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而子產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敢於不卑不亢,據理力爭。

子產,敢於斥責權傾晉國的範匄,能夠得到叔向的贊賞,他究竟是個什麽人物?

【子產】

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展禽品德高尚,不過也只能獨善其身。從另一個角度說,展禽的年代,還可以獨善其身。可是,當世界越來越混亂,人們越來越貪婪之後,獨善其身就成為一種奢望。這個時候,即便你能夠看到歷史的未來,你也無力改變,所能做的不過是竭力延緩滅亡的到來。

並非只有小國才有這樣的困惑,大國同樣。

有些人,他們無法改變歷史的進程,但是至少他們努力了,不是他們沒有這樣的智慧,而是他們缺乏足以改變歷史的力量。

展禽去世三十年,這一年是魯成公元年(前590年),鄭國的公子發生了一個兒子,公子發是誰?就是子國,鄭穆公的兒子。子國的兒子取名公孫僑,字子產。

子產從小的性格很有主見,看問題的角度與眾不同。

當時的鄭國,正是穆族獨掌大權,子國為卿,和幾個兄弟一起管理鄭國。(見第四部第140章)

到子產二十四歲那年,鄭國正卿子駟派子國和子耳攻打蔡國,蔡國當然不是對手,結果,鄭軍活捉了蔡國的司馬公子燮,得勝回國。

國家打了勝仗,搶了不少東西回來,鄭國人民歡欣鼓舞,載歌載舞。自古以來都是這樣,哪個國家也不會嫌財產多。

所有人都高興,只有子產一個人很憂愁。

“僑,大家都高興,怎麽你愁眉苦臉?”子國召開了慶功宴,親朋好友請了一大幫,大家都在溜須拍馬,高高興興,就看見兒子不高興,所以子國當時問他。

“爹,小國夾在大國之間,應當盡量避免使用武力啊,我們動用武力並且獲得勝利,這不是好事啊。如今我們擊敗了蔡國,楚國一定會來討伐我們,楚國來了,我們能不投降嗎?投降了楚國,晉國人肯定會來啊,到時候我們又只能投降;然後楚國人再來,然後晉國人再來,然後……”

“打住打住,你小兔崽子懂個屁。國家大事,自然有國家領導人來考慮,你不要在這裏胡說八道,當心定你個妖言惑眾。”子國大怒,立即制止了子產。

子產不說話了。

而子國心裏明白,兒子的話是對的。

果然,當年冬天,楚國人就打上門來,鄭國只好投降。第二年,晉國入侵,鄭國再次投降;緊接著,楚國人又來,鄭國又投降。

占小便宜吃大虧,就是說的鄭國攻打蔡國這回事。

兩年之後,鄭國發生了西宮事變(見第四部第140章),尉止等五大家族發動政變,在西宮劫殺了正在開會的子駟、子國和子耳。

政變的消息傳出,子駟的兒子子西(公孫夏)立即率領隨從殺到了西宮,這時候叛亂分子們已經逃入北宮。子西先收殮了父親的屍首,隨後回到家中分發皮甲,準備率領家族力量攻打北宮。可是,晚了。為什麽說晚了?

原來,在聽說子駟被殺之後,子駟家裏一片恐慌,不知道叛亂分子會不會殺過來。而子西急匆匆出去,家裏就亂成了一鍋粥,誰也不知道子西這趟出去是不是也會被殺。怎麽辦?

“跑吧,逃命要緊。”有人一聲高呼,大家紛紛響應。

於是,子駟家裏逃得個七七八八,不僅逃命,還紛紛順手牽羊,把家裏能搬的東西也都搬了個七七八八。

子西傻眼了。

再來看看子產是怎樣應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