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四章 言論自由

子產敢於理直氣壯地跟晉國人論理,是因為他確信一點:只要自己按禮行事,走到哪裏都不怕別人挑自己的理。只要自己站得正,就沒有什麽可以害怕的。

對晉國強硬僅僅是一個方面,該尊重的時候一定要尊重,這樣才能讓晉國人尊重自己。

子產和鄭簡公從晉國回來,緊接著準備派印段前往楚國聘問,這是世界和平協議規定的。去之前,子產專門請子皮派人前往晉國通報此事,以示尊重。

隨後不久,衛襄公前往楚國朝拜,路過鄭國。子產命令印段到城郊招待,隨後讓外交官子羽陪同衛襄公一行進入國都,遊吉和馮簡子接待。整個過程符合周禮並且十分周到,衛國人離開的時候非常高興,稱贊鄭國“鄭有禮,其數世之福也”。

【輿論導向問題】

外交無小事。

因為一句話,或者因為一餐飯,或者因為一棵樹,都有可能引發國際戰爭,都有可能導致國家的滅亡。

所以,外交無小事。

子產建立了鄭國的外交團隊,他們是遊吉、子羽、馮簡子和裨灶。

遊吉風度翩翩,對人彬彬有禮,因此人見人愛,走到哪裏都受歡迎。子羽又叫公孫揮,按照鄭國當時的情況,他應該是鄭穆公的孫子,似乎是士子孔的兒子,也就是子產的堂兄弟。子羽是個全球通,對於各國的情況都很清楚,各國的世族大家以及當政者的深淺長短了如指掌,並且,子羽很擅長外交辭令。馮簡子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能夠在不同方案中迅速確定最佳的一個。裨灶有謀略,不過很奇怪,他如果在野外出謀劃策就很靈,如果在城裏就不靈。

每次鄭國有外交事務的時候,子產就會讓子羽來介紹將要打交道的諸侯國的情況,並且草擬外交函件;然後跟裨灶前往郊區,具體探討事情應該怎樣去做;探討之後,請馮簡子來作決斷;最後,一切確定,再派遊吉去執行。

因為所有環節都很嚴謹,鄭國在外交事務中受到廣泛贊揚,與各國之間都建立了友好關系。

國內的改革初見成效,國際事務也都理順。

這一天,然明來找子產。

“什麽事?”子產問他,然明最近也提了不少合理化建議。

“叔啊,我聽說鄭國人現在喜歡聚集在鄉校,議論您的新政,好像說好話的不多,輿論導向不對啊,不符合主旋律啊。”然明說。

“是嗎?”子產不經意地說,這他都聽說了。

“把鄉校給關閉了,怎麽樣?”

“為什麽?大家喜歡去鄉校,議論我的新政有什麽對錯。大家支持的,我就堅持,大家反對的,我就改進。這有什麽問題?大家實際上在幫我啊。為什麽要關掉呢?我聽說應該擇善而行以減少怨恨,沒有聽說過利用權勢來壓制怨恨。如果使用壓制的辦法,也可以讓人們閉嘴,但是這種做法就像防水決口一樣。如果河水決了大口子,必然造成很大的傷害,到那時候就無法挽回了。還不如開個小口子,讓水一點點流出來。我們不妨把聽到的批評當作治病的良藥來看待。”子產斷然拒絕了。《左傳》原文是這樣的:何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譬之若防川也: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能救也;不如小決之使導,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然明聽完,禁不住肅然起敬。

“叔啊,到今天我才明白,您確實是值得追隨的。如果照這樣去做,鄭國真的大有希望,而不是小有希望啊。”然明說得有些激動起來,他打心眼裏佩服子產。

“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孔子因為這件事而贊揚子產,由此也可以看出來,孔子也是個支持言論自由者。

這一段,在歷史上是著名的“子產不毀鄉校”,歷朝歷代受到歌頌。可是,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是葉公好龍,沒有幾個人真正學習子產的心胸。

子產,中國歷史上言論自由的先驅。

當輿論不符合主旋律的時候,是輿論的問題呢,還是主旋律的問題呢?子產給了正確答案。如果主旋律是正確的,又何必擔心輿論呢?如果主旋律是錯誤的,壓制輿論也不能讓主旋律變得正確。

【外行領導問題】

子皮封邑的邑宰老了,因此需要物色一個新人去管理封邑。子皮有一個家臣叫尹何,人很年輕,子皮也很喜歡他,想要他接任。不過,在決定之前,他想聽聽子產的意見。

子皮先把情況介紹了一番,然後詢問子產是不是該讓尹何來管理封邑。

“太年輕了,不知道能不能勝任啊。”子產考慮了一下說,他並不了解尹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