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五章 知音

如果僅僅是一個音樂家,師曠的歷史價值就要打折扣。實際上,師曠對於國家大事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是非常好的見解。

晉平公曾經向師曠討教治國的方法,結果師曠就把向老子請教來的那套“清靜無為”的主張原封不動躉給了晉平公。

師曠性格直率而爽快,敢說敢罵甚至敢打,反正閉眼的不怕睜眼的。

【大師小故事】

那一年還是晉悼公十四年(前559年),衛國的孫林父趕走了衛獻公。(事見第四冊第146章)

“衛國人把自己的國君趕走了,是不是有點太過分了?”晉悼公問師曠,他有些猶豫是不是要幹預一下衛國的內政。

“不一定啊,也許是衛國國君自己太過分了。”師曠立馬反對。他一向就認為一個國家出了問題,基本上都是國君的責任。“我聽說賢明的國君揚善懲惡,愛民如子,保護他們,寬容他們。這樣,臣民就像愛戴父母一樣愛戴他,就像仰望日月一樣仰望他,就像敬重神明一樣敬重他,就像畏懼鬼神一樣畏懼他。這樣的君主,老百姓怎麽可能趕走他呢?反過來,如果君主讓老百姓吃了上頓沒下頓,國家貪汙腐敗,百姓民不聊生,這樣的君主還有什麽用?為什麽不趕走他?人家夏朝的時候,每到初春,都會有宣令官來到大街上,專門聽取百姓的意見,以便君主改正自己錯誤。上天非常熱愛自己的百姓,怎麽能容忍有人騎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呢?所以,昏庸的君主被趕走正是上天的意思。”

師曠的意思很清楚,民意就是天意,如果一個君主被百姓趕走,那就是罪有應得。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君主對百姓不好,就應該被趕走。

晉悼公點了點頭,終於還是沒有幹預衛國的內政。

晉悼公薨了之後,晉平公對師曠也很尊重,時常討教。

“大師,我最近學習晉國歷史,看到文公稱霸那一段,狐偃和趙衰兩個人,你說誰比較賢能一些?”晉平公問。

“那肯定是趙衰啊。”師曠回答。

“為什麽?狐偃可是比趙衰的能力強啊。”

“我給你舉個例子,陽處父是個有學問的人,找狐偃推薦他,結果三年都沒推薦上去。可是找趙衰,三天就推薦上去了。不能了解別人的才能,是不聰明;了解了不能向上級推薦,那是不忠誠;想推薦又不敢推薦,那是不勇敢;推薦了不被采納,那就是不賢能。不管怎麽說,狐偃不如趙衰賢能。”

師曠的這個觀點,後來被孔子用來比較管仲和鮑叔牙。

“大師,你看你弄瞎了自己的眼睛,有沒有後悔過?”一天,晉平公問。

“沒有,有所失必有所得,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沒什麽好後悔的。”師曠笑道。

“可是,你什麽也看不見,豈不是飽受昏暗之苦?”

“主公,眼睛看不見東西算不上真正的昏暗,真正的昏暗有五種,其一是君主不知臣子行賄博名,百姓受冤無處伸;其二是君主用人不當;其三是君主不辨賢愚;其四是君主窮兵黷武;其五是君主不知民計安生。主公,要是你不小心治國,那就比我昏暗多了。”師曠借著這個由頭,來規諫晉平公。

師曠的點蠟燭理論也很著名。

晉平公二十四年(前634年),晉平公突然想起什麽來,於是請師曠來請教。

“大師,我現在其實挺想學習,可是這不都五十多了,讀書太晚了吧?”晉平公說得很真誠的樣子,似乎真的很想學習。

“晚了?那為什麽不點上蠟燭?”師曠回答。

“大師,拿我找樂啊,我不是說天晚了,是說我晚了。”晉平公差點笑出來。

“我怎麽敢拿主公找樂呢?我的意思是,少年好學,好比早上的太陽;壯年好學,好比中午的太陽;老年好學,好比點著蠟燭的明亮。那你說說,點著蠟燭行走,總比黑燈瞎火在黑暗中摸索要強吧?”師曠也差點笑了。

“嗯,有道理。”晉平公說。

有道理雖然有道理,可是你不按照道理去做,那也沒用。

跟師曠對話之後沒幾天,晉平公決定征調民工,修建一座宮殿,叫做虒(音司)祁之宮。

一時間,民怨沸騰。

不久,在魏榆(今山西榆次)發現了一塊會說話的石頭。為什麽石頭會說話呢?晉平公又來請教師曠。

“大師,你從音樂的角度,來分析下怎麽石頭會說話。”晉平公覺得石頭說話可能又是音樂現象,說不定能把石頭請過來演奏一曲什麽靡靡之音。

“嗨,別聽他們瞎說,石頭怎麽能說話呢?我估計,是老百姓的誤傳。”師曠眼都沒眨一下,因為他沒眼。

“啊,這麽說來石頭不會說話?”晉平公略有點失望,不過他倒很相信師曠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