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老對手的最後較量(第2/3頁)

眼看短時間內無法取勝,曹操萌生了放棄漢中的打算。一天,有人請示當夜的口令,曹操說了一個“雞肋”,大家不知道是什麽意思,隨征的丞相府主簿楊修聽到後就開始收拾行李(便自嚴裝),大家很驚訝,問他何故,楊修說:“雞肋這個東西,扔了怪可惜,吃吧又沒什麽味道,這就好像是現在的漢中,我因此知道魏王想撤軍了。”

楊修的理解是正確的,曹操實在不想把主力部隊長期集中在漢中這個大山中的小盆地裏,合肥一線的孫權,襄陽一線的關羽,還有北方的公孫氏和烏桓人,哪一個都不讓他省心。近一兩年來,各地又頻頻發生叛亂活動,曹操已經有了心力交瘁之感,於是曹操下令從漢中全線撤退。

建安二十四年(219)5月,曹軍正式撤往關中,漢中再次易手,這塊戰略要地在曹操手裏前後才不到三年。

曹操和劉備幾乎打了一輩子仗,在以往的交鋒中總是曹操占上風,漢中之戰是他們直接面對面的最後一次交手,這一次劉備卻贏了,而且贏得很徹底,不僅拿下了漢中郡,其東邊的房陵郡、西城郡和上庸郡三個郡也都收入劉備的囊中。

劉備占領漢中後要派人取這三郡,法正推薦了孟達,劉備於是任命孟達為宜都郡太守,讓他率部從秭歸出發,進攻房陵郡。孟達是個能幹的人,一鼓作氣拿下了房陵郡,順便把郡太守蒯祺殺了。蒯祺,是諸葛亮的姐夫。

劉備派養子劉封從漢中出發,沿漢水南下與孟達會合,劉備特別明確,劉封到了房陵後可以領導孟達。這項決定看來很有問題,因為劉封此時的軍職不過是副軍中郎將,孟達作為郡太守無論年齡、地位還是功勞都遠高於劉封,所以孟達對劉封很不服氣,為日後矛盾爆發埋下了伏筆。

有的史書認為,劉備擔心對孟達難以控制,才派劉封與他會合,劉備一定會把此去的真正意圖告訴劉封,所以劉封才一直不把孟達當回事。

劉封指揮孟達繼續攻打上庸郡,上庸郡太守申耽投降,為籠絡申耽,劉備拜他為征北將軍,這一軍職甚至超過了馬超,同時還讓他兼任上庸郡太守,拜申耽的弟弟申儀為建信將軍,兼任西城郡太守。

曹操辛苦經營的漢中、房陵、上庸、西城一線全部落入劉備手中。

漢中之戰是曹操、劉備這兩個老對手直接指揮的最後一戰,漢中大捷成為劉備一生事業的頂點。

此戰後,劉備的個人聲望達到了空前高度。不僅聲望,一下子得到了漢中等四郡,使劉備的勢力版圖也空前擴張,論地盤和實力劉備已絲毫不遜色於孫權了。至此,說“天下三分”才實至名歸。

漢中之戰發生在建安二十四年(219),早在三年前曹操就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政治改革,自稱魏王。圍繞著這場政治改革有許多復雜的過程,出於條理性的考慮,將其放在後面集中敘述。現在,劉備手下很多人認為曹操可以稱魏王,劉備也應該稱王,與曹操平起平坐。

按照漢朝的政治制度,天子只有一個,姓劉。下面是“王”,雖然可以有很多,但也必須姓劉。本朝奠基之初,高祖劉邦領著大家殺白馬盟誓,異姓不得稱王,否則天下人可共誅之。曹操有實力直接稱帝,但他沒有那麽做,只是把高祖定下的規矩改了,當上了“異姓王”。

漢朝的“王”都有封地,稱“王國”,在行政規劃上一般等同於郡,所以漢朝在州的下面是郡或者國,稱“郡國”。曹操稱魏王後,也相應地設立了一個“魏國”,只是範圍比一般的劉氏王國大得多,包括十個郡,比普通的州都大。

劉備的手裏現在大概有三十多個“郡國”,雖然比不上曹操,但比孫權多。而且,曹操姓曹,劉備卻姓劉,劉備一向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所以他要稱王反彈小得多。

劉備綜合了各種考慮後,決定稱王。曹操從漢中撤走兩個月後,即建安二十四年(219)7月,劉備在漢中稱漢中王。這項新職務不同於之前的益州牧,既不能表奏,也不能遙拜,劉備使用的方法是“勸進”。在漢中,劉備手下120名重要官員聯名向遠在許縣的漢獻帝劉協上了一份奏表,報告漢獻帝大家一致推舉劉備為漢中王,仍兼任大司馬。之後劉備下令在漢中郡沔陽縣做壇,該地屬今陜西省勉縣。

壇成,陳兵列陣,舉辦了稱王儀式,劉備手下重要人物大部分都在漢中,共同見證了這一重要時刻。

儀式上,宣讀了準備送呈漢獻帝的表奏,之後劉備登壇,拜受漢中王璽綬,戴上王冠。隨後,劉備又以漢中王的身份再向漢獻帝上了一份奏表,在後面這篇表文裏,劉備重申了群下奏表中的內容,強調了自己憂國效忠的想法。兩篇奏表都派人送往許縣,一同送去的還有當年曹操以漢獻帝名義拜劉備為左將軍、宜亭侯的印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