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最後修潤

一五一二年十月三十一日,萬聖節前夕,教皇在梵蒂岡設宴款待帕爾瑪大使。用完餐後,主人、賓客移駕宮中劇院,欣賞兩場喜劇,聆聽詩歌朗誦。尤利烏斯午後向來有小睡習慣,這次時間一到他照例回自己房內休息。但余興節目未就此結束,日落時,他和隨從,包括十七名樞機主教,又移駕西斯廷禮拜堂舉行晚禱。他們走出國王廳,進入禮拜堂,迎面而來的是令人瞠目結舌的景象。在此前四天時間裏,米開朗琪羅和助手們已拆掉並移走龐大的腳手架。經過約四年四星期的努力,米開朗琪羅的心血終於可以完全呈現在世人眼前。

由於後半部拱頂上的人物較大,加上米開朗琪羅的濕壁畫手法更為純熟且富有創意,萬聖節前夕揭幕的濕壁畫比起約十五個月前公開的前半部濕壁畫,更令人驚嘆。教皇和眾樞機主教走進禮拜堂舉行晚禱時,第一眼就看到數名人物,而其中有一名,據孔迪維的看法,是拱頂上數百名人物中最叫人嘆服的。膜拜者行進視線的正前方,禮拜堂盡頭的上方,喬納像高踞在《哈曼的懲罰》與《銅蛇》之間的狹窄壁面上。孔迪維認為,它是“非常了不起的作品,說明了這個人在線條處理、前縮法、透視法上深厚的功力”。[1]

先知喬納像畫在凹形壁上,雙腿分開,身子後傾,軀幹側轉向右,頭向上仰並轉向左邊,帶有掙紮的意味,就肢體語言來說,較似於伊紐多像,而與其他先知像不同類。最叫孔迪維嘆服的是,米開朗琪羅通過高明的前縮法,營造出錯視效果。這面畫壁雖然是向觀者的角度凹進去,他卻將這位先知畫成向後仰狀,因此“借助前縮法而呈後仰狀的軀幹,在觀者眼裏覺得最近,而前伸的雙腿反倒最遠”。[2]如果布拉曼特曾說米開朗琪羅對前縮法一竅不通而畫不來頂棚壁,那麽喬納像似乎就是米開朗琪羅得意的答復。

喬納是舊約時代的先知,聖經記載耶和華命令他去亞述帝國首都尼尼微傳道,斥責該城人民的惡行,但喬納不希望尼尼微人因此了悟自己的罪過而蒙神憐憫,免遭災殃,因此不接這項任務,反倒乘船往相反方向去。耶和華得知後大為不悅,便令海上狂風大作,將他困住。驚駭萬分的水手得知風暴因何而起後,將喬納丟入海中,海面迅即平靜。耶和華安排大魚將他吞進腹中,喬納在魚腹裏待了三天三夜,最後魚將他吐到陸地上。喬納飽受懲罰後學乖了,遵照耶和華指示,前往尼尼微,宣揚尼尼微將遭覆滅的預言。尼尼微人信服預言而悔改,遠離惡道,耶和華心生憐憫,未降災給他們,喬納因此大為失望。

神學家認為喬納是耶穌和耶穌復活的先行者,因此米開朗琪羅將他畫在西斯廷禮拜堂祭壇上方。耶穌本人也拿自己直接比擬為當年的喬納。他告訴法利賽人,“喬納三日三夜在大魚肚腹中,人子也要這樣三日三夜在地裏頭”(《馬太福音》第十二章第四十節)。但米開朗琪羅所賦予這位先知的姿勢讓今日學界思索米開朗琪羅所描繪的喬納,到底是這則聖經故事裏哪個時候的喬納。有人認為這幅畫描繪的是因耶和華未摧毀尼尼微而生氣的喬納,有人則說是大魚剛吐出來時的喬納。[3]不管答案為何,喬納的姿態和神情,即身向後仰、眼往上瞧,仿佛瞠目結舌、不發一語地望著拱頂上琳瑯滿目的繪飾,或許別有用意。此前阿爾貝蒂已呼籲藝術家在畫作裏安排一位“觀者”,以引導觀畫者的注意力和情緒,要麽召喚觀者來看這幅畫,要麽“以激烈的表情、令人生畏的眼神”挑釁觀者。[4]米開朗琪羅似乎遵行了阿爾貝蒂的建議,因為喬納既引領了從國王廳進入禮拜堂的膜拜者的目光,又以無聲的動作和表情表現出膜拜者看著頭頂上方的宏偉濕壁畫時,那種身向後仰的姿勢和驚奇不已的表情。

教皇很高興這後半部濕壁畫的揭幕,看得“非常滿意”。[5]濕壁畫完工後的幾天內走訪西斯廷禮拜堂的人,無不對米開朗琪羅的作品嘖嘖稱奇。瓦薩裏寫道,“整個作品公開展示時,四面八方的人蜂擁來到這裏欣賞,沒錯,它是這麽出色,看過的人無不目瞪口呆”。[6]最後一對伊紐多像為絕妙之作,在氣勢和優美上甚至超越了《拉奧孔》之類宏偉的上古作品。這兩個人像顯露出驚人的高明手法,在人體生理結構和藝術形式上都達到極致。過去從沒有哪個人像,不管是大理石像還是畫像,以如此驚人的創意和沉穩,淋漓展現出人體的表現潛能。拉斐爾盡管善於安排眾人物的彼此關系,進而營造出優美的整體畫面,但說到個別人物所予人的粗獷視覺效果,拉斐爾筆下沒有哪位人物能比得上米開朗琪羅的這些裸身巨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