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侯景之亂 六 梁魏寒山之戰

由於國都離得遠,梁軍晚了宇文泰一步,實質上只取得了東魏南部邊境的懸瓠、項城兩座城。梁武帝心裏很不滿意,自然想要擴大戰果。要擴大戰果,羊鴉仁的三萬軍隊就不夠用了,於是他又派侄子南豫州刺史蕭淵明(哥哥蕭懿之子)和孫子南兗州刺史蕭會理(四子蕭績之子)分督眾將,領兵十萬奔赴東線戰場,進攻徐州治所彭城。

梁國多年無戰事,王孫貴族們從未上過戰場,只懂顯威風、擺氣派。蕭會理驕橫自大,不把其他將領放在眼裏。蕭淵明不服,給朱異寫密信,告蕭會理“懦而無謀”。梁武帝便召回了蕭會理,全軍以蕭淵明為都督。

蕭淵明說蕭會理“懦而無謀”,他自己也未見得“勇而多謀”。他平生所好,莫過於酒,經常爛醉如泥地癱倒在軍營裏,百呼不應。大凡眾將與他商議軍機大事時,他都沒有主意,總是敷衍道:“你們看情況辦就是。”

梁武帝為此次北伐制定了詳盡的作戰計劃:梁軍先占據彭城東南八十裏的寒山(今江蘇徐州東南),然後在泗水下遊攔水築堰,以水淹之法灌彭城。(梁武帝使用的是當初浮山堰的微縮版,浮山堰雖然失敗了,水攻的招式還是很有可取之處的。梁軍的戰鬥力遠遠不及魏軍,如果強攻敵城,必然損失慘重;水困城池,既避免了死拼,又能逼迫城中兵將不戰而降。此計若成,梁軍即可與西面的侯景齊頭並進,席卷東魏的河南、山東之地,令高澄首尾無法照應,從而獲得更大的戰果)

梁武帝的“錦囊妙計”在執行上出了偏差。梁軍築堰功成,部將羊侃請示蕭淵明乘著水勢攻城,蕭淵明卻死抱著梁武帝臨行叮囑的“慎勿妄動”,遲遲不下命令。東魏彭城守將、徐州刺史王則忠勇可嘉,城內水勢日益上漲,城外被圍得水泄不通,依然守得固若金湯。

蕭淵明在寒山貽誤戰機,河北的高澄可沒工夫跟他打太極。他派大都督高嶽率領十萬大軍,並任命大將潘樂為副手,增援彭城。謀士陳元康提醒他:“潘樂應變能力弱,不如慕容紹宗。大王難道忘了先王的遺言麽?把軍務交於此人,侯景不足為患。”

高歡的話高澄沒有忘。只是慕容紹宗被“冷藏”了這麽久,高澄對他也不熟悉,擔心忽然予以重用,萬一他受驚叛變就糟了。陳元康打保票,修書向慕容紹宗說明情況。於是高澄加封慕容紹宗為東南道行台,與高嶽和潘樂一起去彭城。

侯景一向瞧不起東魏諸將,在高歡手下時,他對高敖曹和彭樂兩員名將的評價是:“這種人只知道像豬一樣到處瞎跑,哪有什麽本事?”起兵後,韓軌攻打他,侯景仍然很不屑,說:“啃豬腸的小兒!”這回聽說高嶽來,侯景更節省,只說了四個字:“兵精人凡。”探馬又報,隨行的還有慕容紹宗,侯景的臉色立刻變了。他甚至對情報的準確性產生了疑問:“是誰教鮮卑小兒派慕容紹宗來的?如果真是這樣,會不會高王還沒死啊?”(聽到師父的大名,侯景也怯場了)

“超級替補”慕容紹宗把侯景晾在一邊,領兵進駐橐駝峴,與圍攻彭城的梁軍對壘。蕭淵明的懶勁發作了,先是羊侃建議乘慕容紹宗立足未穩,主動襲擊,蕭淵明不聽。次日,羊侃又勸蕭淵明下令全軍出戰,給東魏軍一個下馬威,蕭淵明還是不聽。

從整場戰役來看,蕭淵明的策略倒是始終如一:權力抓住不放,責任一概不擔,別人建議不聽,自己又不決策,坐等敵人上門投降,屬於典型的無為而不治。這樣的王爺派頭,在官場上或許能混個四平八穩,在戰場上的敵人眼中,毫無作為就是失敗的代名詞。

羊侃是北魏的降將(之前領兵接應的羊鴉仁也是),他祖父羊規本是南朝劉宋將領,在宋明帝時隨薛安都投奔了北魏。羊侃自幼熟習兵法,六鎮之亂,他參與平叛,屢立戰功,後來對北魏亂象失望至極,加之心向南朝,就率部歸順梁國,在梁武帝末年算是為數不多的打過硬仗的宿將。羊侃見蕭淵明這副模樣,只好自求多福,率領本部人馬出屯堰上,免得被蕭淵明拖累,其他梁將也各自暗存私心,不再積極應戰。

梁軍將帥離心,東魏方面卻從容不迫。慕容紹宗親率步騎兵一萬,首先進攻梁國潼州刺史郭鳳的軍營,東魏軍萬箭齊發,形勢危在旦夕。

梁軍營中,蕭淵明正喝得酩酊大醉,趴在桌上起不來。他下令眾將救援,卻不指派具體的人選,大家大眼瞪小眼,誰都不挪步。北兗州刺史胡貴孫看不下去,對譙州刺史趙伯超說:“我等帶兵而來,正是為了有所作為,如今敵軍進攻,何以不戰?”趙伯超無言以對,回到營中,對手下兵士說:“魏軍勢盛,交戰必敗,不如早點退兵,還能保全性命。”打點行裝準備開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