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分歸隋 十九 楊堅篡周建隋

周宣帝雖然殺掉了一批不聽話的臣子,但大周的國力尚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九月,宣帝以韋孝寬為行軍元帥討伐陳國,沒有遭遇什麽強勁的抵抗就奪取了淮南的壽陽、黃城、廣陵等地,盡收江北(吳明徹幾年前北伐的成果至此化為泡影)。這一來,宣帝更相信自己是天神下凡,率先違背武帝的禁令,大設道場祭祀神靈,還恢復了佛、道兩教的佛像與天尊像,自己與兩尊像並排南面而坐,受京城百姓的頂禮膜拜。接著,他又大張旗鼓,巡幸各地,以宣示皇家的威儀。

回到宮中的宣帝志得意滿,每天沉浸在美酒與佳人的溫柔鄉中。宮裏有個叫作楊文祐的小侍衛看不下去,就編了首歌唱:

朝亦醉,暮亦醉。

日日恒常醉,政事日無次。

歌詞被宣帝親信鄭譯知道了,向宣帝奏明。宣帝大怒,下令鞭杖。不要以為打屁股沒啥大不了的,《刑經聖制》規定,鞭杖叫“天杖”。以一百二十下為限,輕罪打一組,即一百二十下,重罪打兩組,二百四十下。倒黴的楊文祐被結結實實地打了二百四十杖,活活打死。

北周朝野沒人再敢出來勸諫宣帝,而肆意作樂的宣帝也沒能與天不老。天元皇帝才做了一年多,他忽然病得說不出話,幾天工夫就斷了氣,時年二十二歲。(宇文家族從宇文泰、宇文邕,到宇文赟,都是毫無征兆的暴疾而亡,很讓人懷疑是某種可怕的家族遺傳病所致)

宣帝的兒子靜帝宇文闡年方八歲,啥也不懂。負責起草遺詔的劉昉和鄭譯早就與皇後楊麗華的父親隨國公楊堅串通一氣,矯詔由楊堅總管中外軍事,入朝輔政。楊皇後倒沒有參與此事,但天下最可信賴的人自然是親生父親,因此她也大為放心,不料卻引狼入室。

楊堅是十二大將軍之一楊忠的兒子。相傳他母親呂氏懷著他的時候,去長安附近的一座尼姑庵進香,當晚在庵裏就把他生下來了。有個會看相的尼姑說:“這個小孩非同常人!”希望能代為撫養,小楊堅就在尼姑庵裏度過了童年。

楊堅成人後,相貌果然奇偉。按照《隋書》的記載,他的臉就是按照龍顏的模樣長的,手心還隱隱約約有個“王”字。史家的傳統,開國君主都是要有帝王之相的,要麽是文人的附會,要麽是君主本人以及支持者的炒作。既然炒作,就會有很多的故事。周明帝曾派了一個叫趙昭的相面師給楊堅相面,趙昭為了保護楊堅,就對明帝說:“楊堅不過作柱國罷了。”暗中則告訴楊堅:“老兄你當為天下之主,而且必須大殺一批人才可平定天下,千萬記住我的話。”楊堅於是表現得非常低調。

周武帝的時候,關於楊堅“非為人下”的傳言越來越多,宇文憲和王軌先後提醒過武帝。武帝不信看相的那一套,不耐煩地說:“如果天命真的應在楊堅身上,我們也沒法防止呀!”命大的楊堅逃過了眾多劫數,還把女兒嫁給了武帝的太子宇文赟,與武帝成了親家。宣帝即位,楊堅被封為上柱國、大前疑,位列四輔之首。

宣帝一死,楊堅在劉昉和鄭譯的幫助下,成為左大丞相,一夜之間掌握了北周的大權。韜光養晦多年的楊堅乃是權術高手,他心知必須先控制住宇文氏宗室,便以趙王宇文招之女千金公主遠嫁突厥為由,召周武帝的五個弟弟、外放諸藩的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入長安。五人一到長安,立即嚴加看守,不久就被一一殺掉。

楊堅輔政後的一個月內,連續做了三件事:修改武帝的《刑書要制》,頒布實施,以取代嚴苛的《刑經聖制》;重新倡導節儉,身體力行;恢復佛、道二教的合法性,以前的僧人、道士,允許重新出家。宣帝胡作非為,已經令宇文氏失去了對關隴集團以及北方世族的凝聚力。楊堅順應潮流,贏得了相當多的人心,包括韋孝寬這樣的北周六朝老將,都支持楊堅。

只有相州總管尉遲迥、鄖州總管司馬消難和益州總管王謙三家起兵反對楊堅。尉遲迥是宇文泰的外甥,司馬消難是周靜帝的丈人,王謙是大將軍王雄之子,三人受宇文氏厚恩,不願聽命於楊堅。其中最有威脅的是年過七旬的尉遲迥,聲望極高,楊堅派韋孝寬等人去接替他,尉遲迥決心做最後一搏。兩位老將在戰場上相遇,韋孝寬技高一籌,攻入相州治所鄴城,尉遲迥自殺。楊堅下令,一把火燒了鄴城,把相州的治所遷到南面的安陽。魏晉南北朝時代北方第一大風雲都市——鄴城,從此消失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楊堅一生的許多作為中,這一件是最不值得原諒的)

尉遲迥失敗,其他兩家更沒的玩了。兩個月間,王謙戰敗被斬,司馬消難投奔南陳,各地的叛亂全部平息。(司馬消難在南北朝末期也算是個特色人物。他身為高歡的女婿,宇文闡的丈人,又與楊堅的父親楊忠結拜為兄弟,生性貪淫,反復無常,一生叛投過齊、周、陳、隋四個王朝,最後楊堅滅陳,他還得到特赦善終。可見,惡人並非都有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