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紅軍實施轉移

(1)紅軍長征前的準備

國民黨軍8月底攻占驛前後,照例修建碉堡、構築公路,並將碉堡線逐漸向小松市紅軍陣地伸展,其前鋒部隊則試探性地對紅軍陣地展開攻擊,蠶食紅軍防線。在屢遭失敗,國民黨軍前鋒步步向紅軍中心區進逼時,紅軍實施戰略轉移已勢在必行。

為集中策劃、調度即將到來的戰略大轉移,1934年夏,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由博古、李德、周恩來組成“三人團”,負責籌劃紅軍戰略轉移的有關事宜,一系列有關戰略轉移的計劃、行動陸續展開。遵義會議決議提到,中革軍委在“八九十三個月戰略計劃”中,已經“提出了這一問題,而且開始了退出蘇區的直接準備”。[423]最初預定的突圍時間是10月底11月初,因為“根據我們獲得的情報,蔣介石企圖在這期間集中力量發動新的進攻,突圍的日期選擇在這時,必然會使敵人撲個空”;“從華南地區的地理氣候上來考慮,這也是行軍和作戰的最有利的時間”。[424]中共叛將楊嶽彬在給國民黨方面的呈文中透露了中共的這一意圖:“今年四五月,赤黨偽中央,已從匪軍中,調出湘南籍之幹部多名,潛回湘南各縣,布置交通路線,並聞有從湘贛邊匪區,抽調一部匪軍,編為湘南遊擊隊,竄擾湘南之說。”[425]

根據向西轉移的方針,從1934年7、8月份開始,紅軍已開始部署重要物資、資材的西運事宜。7月下旬,紅十五師奉命開往福建方面,“到福建搬運勝利品”,[426]所謂勝利品,實際就是準備搬運的重要資材。7、8月份,紅一軍團主力開赴閩西掩護紅九軍團安全轉運資材到贛南。8月中旬,朱德電令一、九軍團,要求其在閩西蘇區“確實掩護資材”[427]西運。同時,中共中央還秘密派出國家政治保衛局保衛大隊到於都、登賢等紅軍預定集結地域,偵察路線。中革軍委則由副總參謀長張雲逸率領一個分隊,潛往贛粵湘邊界,偵察敵情和道路交通。

9月8日,中革軍委電示第三軍團指揮員彭德懷、楊尚昆,要求其在9月底前“阻止敵人於石城以北”,“在執行這一任務時應最高度的節用有生兵力及物質資材。在戰鬥的間隙中除三分之一的值班部隊外,主力應集結補充、整理訓練,並加強部隊的政治團結”。同時強調在石城地區的防禦戰應進行“運動防禦”,“不要準備石城的防禦戰鬥,而應準備全部的撤退”。[428]14日,周恩來向林彪、聶榮臻等傳達了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關於紅軍準備戰略轉移的決定。24日,中革軍委再電彭、楊,重申:“為避免過多的損失及確實突擊,第一地區陣地,應作為掩護地帶,而第二地區陣地應作為主要抵抗地帶。”[429]顯然,中共中央此時已將保存有生力量隨時準備撤退作為主要考慮。中革軍委發出命令,要求各軍團在10月1日前組織好後方機關,加強運輸隊的建設,把敵人占領縣區的軍事部立刻改為縣區遊擊隊司令部和政治部,縣區軍事部長為遊擊隊司令員、隊長,縣區委書記兼遊擊隊政治委員;並規定“如在邊區和中心區域有被敵人侵犯之可能時,則將軍事部作上述改組”,為紅軍主力突圍後蘇區繼續堅持作出組織上的初步安排。

與此同時,為減輕紅軍突圍西進的阻力,中共中央決定與“圍剿”中央蘇區的國民黨南路軍總司令、廣東地方實力派陳濟棠接觸,展開停火談判。陳濟棠出於自身生存需要的考慮,把紅軍在江西的存在作為其與南京中央間的一道屏障,因此,對“剿共”軍事陽奉陰違,和中共間一直有信使往還。早在1933年11月,共產國際代表就報告:“在中央蘇區,廣州政府代表已開始進行停戰談判。”[430]此後,談判斷續進行。當紅軍開始準備撤離時,談判進一步加緊。潘漢年回憶:“當我們的紅軍向中國西部推進時,廣州的軍閥們認為,如果蔣介石能消滅紅軍,那就會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威脅。在他們看來,紅軍至今是南京軍隊和廣州軍隊之間的屏障。我們曾派代表去進行談判。第一次我們未能達成什麽協議。第二次我們終究爭取到廣州同意進行談判。”[431]1934年“八一”節前,雙方通過談判達成停戰協議,並設立聯絡電台。9月,朱德致信陳濟棠,聲明“紅軍粉碎五期進攻之決戰,已決於10月間行之”,表示願就停止雙方作戰、恢復貿易、政治開放、軍事反蔣、代購軍火等問題與粵軍舉行秘密談判。[432]14日,博古向共產國際報告了雙方的接觸。共產國際對與粵方接觸高度重視,指示中共在談判中主要應提出代購軍火和取消封鎖、恢復貿易,不應附加其他過高條件,以免“喪失利用廣州人和南京人之間矛盾的機會”。[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