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出羅馬城,就是為了獨霸亞平寧(第4/12頁)

在改革前,羅馬原來的三個氏族部落共有3000步兵、300騎兵。在改革過程中,塞爾維烏斯·圖裏烏斯更新了他們的武器裝備,將步兵增至6000人,分為60個森都利亞,都是清一色的有羅馬血統的人;把騎兵增加到600人,最終增加到1800人,分為18個騎兵森都利亞,絕大部分都是有羅馬血統的人——按照財產分,只有投奔羅馬的那些部落中極少數人才有資格進入第一等級。事實上,原來羅馬三個部落的人依然是主導力量,統治核心。

此外,有羅馬血統的人組成的森都利亞還有一種特殊權利。前3個等級中年輕者所組成的森都利亞,擔負前線作戰任務,而年長者組成的森都利亞則負責後方守衛。這樣有效地發揮了各自的優勢。有羅馬血統的人組成的前3個等級的森都利亞,戰鬥力是羅馬軍最強的,是最有機會瓜分戰利品的。在一定程度上,這些有羅馬血統的人享有些許特權。

塞爾維烏斯·圖裏烏斯打破氏族制度限制,不論貴族和平民,不分原先是羅馬公社成員還是置身於公社以外的自由民,將全體自由居民按財產多寡劃分等級,並以此確定其相應的政治權利和軍事義務。在新的地域原則和財產資格的基礎上,大批外來移民進入羅馬公社,從而摧毀了人種和血緣關系的藩籬,促使羅馬公社內外的自由民融合起來,結成新的公民公社。這種公民公社具有新的性質,它建立在地域和財產原則基礎之上,實際上是在羅馬社會階級分化和等級劃分以後,有產者重新組合起來和實行統治的一種組織形式。

經過塞爾維烏斯·圖裏烏斯的改革,羅馬國家應運而生——一個由貴族奴隸主、平民和奴隸構成的羅馬奴隸制城市國家誕生。在新生的羅馬國家中,階級和等級交織在一起,自由民內部關系錯綜復雜,上有擁有特權的伊達拉裏亞王和貴族以及富有公民作為統治階層,下有享受不完全權利或幾乎處於無權地位的平民和被保護人。

在奴隸制尚未充分發展起來以前,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一直是羅馬社會的主要矛盾。塞爾維烏斯·圖裏烏斯改革的直接目的,一方面固然是吸收平民中的有產者加入公民集體和軍隊,增強羅馬的實力,甚至給了羅馬血統的公民一定的特權;另一方面則是借助和利用他們鉗制貴族勢力的發展,以達到擴大王權和鞏固自己統治地位的目的。

不過,塞爾維烏斯·圖裏烏斯改革的基礎是財產的多寡,雖然一部分有資產的平民得到了好處,但對那些沒資產的平民來說,他們的政治訴求依舊沒得到滿足,他們與貴族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塞爾維烏斯·圖裏烏斯的後繼者塔克文專斷暴虐,引起了貴族和平民的不滿,最終被他們聯合推翻。羅馬王政結束,奴隸制共和國逐漸建立,羅馬城市國家制度日趨完備。但是,此前一直掩蓋著的羅馬平民與貴族的矛盾又激化起來。

3. 貴族,請歸還我們平民的權利

羅馬貴族和平民等級之分開始於王政時代,是社會分工需要,也和羅馬社會經濟發展引起的財產分化、早期羅馬侵略擴張以及吸收外來移民有關。塞爾維烏斯·圖裏烏斯改革解決了占少數的羅馬人與占多數的非羅馬人之間的矛盾,卻無法解決富有者和貧困者之間的矛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以制度形式強化了富有者的權利,剝奪了貧窮者應有的權利。

當時貴族是富有者,這不用質疑,而平民除了極少數算得上富有者或者相對富有者外,大部分並不富裕,甚至是貧困者,因此在財富與社會地位掛鉤後,原來貴族的利益得到了強化,而絕大部分平民的利益事實上受到了嚴重損害。不出所料,貴族和平民之間的矛盾在改革後進一步激化,而且時而鬥爭時而妥協,持續了近200年——這200年也是羅馬奴隸制共和政治體制形成時期。

貴族來源於早期羅馬公社和各氏族部落中的顯貴世家。在羅慕路斯時代,羅馬從拉丁顯貴世家中選出了100個“賢能者”組成元老院,後來又不斷吸收兼並而來的部落顯貴補充進入元老院。選入元老院的人稱為“元老”或“父老”,他們的家族和後代被稱為“父族”或“貴族”。因此,羅馬的貴族並不是戰場上功勞卓著的人,而是出身好的人。

平民人數眾多,來源復雜。起先的平民來自早期羅馬公社和各氏族部落中非顯貴世家、脫離保護關系的依附民、零散遷居羅馬的外邦人,以及較早被羅馬征服的拉丁人。平民都包含在庫裏亞內,享有羅馬公社成員的權利。後來,羅馬征服的人口、主動移居羅馬的外邦人越來越多,這些人逐漸構成平民的主體。而此前已編入庫裏亞的平民,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有所分化,有些由於保護關系而成為貴族的依附民,有些則與新來平民匯合在一起,形成平民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