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之圍:驚魂33天(第2/3頁)

楊廣也認為這樣比較保險,可要命的是:突厥人已經把城池圍得水泄不通,勤王詔怎麽送出去?還有,糧食在一天天減少,雖然實行了壓縮配給,但存糧已經不多,如果不趕緊把勤王詔送出去,大家很快就會餓死。

所有人絞盡腦汁地想了十天,始終一籌莫展。到了第十一天,楊廣終於大腿一拍,想到了一個主意——浮木傳詔。

八月二十四日,數百根浮木被拋到流經雁門的汾水河上,迅速漂向下遊的各個郡縣,每根浮木上都綁著一道用黃帛寫就的勤王詔。

隨後的日子,汾水下遊的一些郡縣長官相繼接獲詔書,於是紛紛募兵奔赴急難。然而,倉促之間,各郡縣募集的兵力都很有限,就算在最短時間內趕到雁門,恐怕也不一定打得過兵強馬壯的突厥人。當時,有一支勤王隊伍的將領叫雲定興,他手下有個十七歲的小兵,就針對這個問題獻上了一計。

這個小兵的意見是:讓隊伍攜帶大量的軍旗和戰鼓,一路上大張旗鼓,虛張聲勢,借此迷惑敵人。他說:“始畢可汗膽敢以舉國之師包圍天子,必定認為我方短時間內難以集結大軍。所以,我們應該大張軍容,白天旌旗招展,夜晚鉦鼓齊鳴,讓敵人以為我方援軍已大量集結,迫使他們聞風而遁。否則敵眾我寡,萬一突厥傾巢來攻,我軍恐怕難以抵擋。”

雲定興覺得很有道理,當即欣然采納。

這個獻計的十七歲小兵,就是李世民。

在隋末亂世的舞台上,這是史書有載的李世民的第一次亮相。雖然他現在的身份還很卑微,但作為一個即將在幾年後縱橫天下的軍事統帥,其見識和謀略已在此初露端倪。

楊廣除了浮木傳詔外,還采納近臣蕭瑀(蕭皇後之弟)的建議,派密使從小道潛行至突厥王庭,向義成公主(與突厥和親的隋宗室女)求救。義成公主聞訊,馬上給始畢可汗送了一封急報,上面寫著:北方邊境告急!

始畢可汗不太相信,卻又不敢斷然否定。因為連日來,已經有斥候不斷匯報:隋朝東都及各郡援軍已大量集結,並正往雁門方向迅速移動,前鋒已進抵忻口(今山西忻縣)。也就是說,如果短時間內打不下雁門,就有可能反過來被隋軍包了餃子。

始畢可汗越想越不安,不得不在九月十五日下達了撤軍的命令。突厥人一撤,楊廣如釋重負,立刻派出兩千騎兵一路尾追,在馬邑攻擊並俘虜了兩千多名突厥的老弱殘兵,總算出了一口惡氣。

屈指一算,楊廣在雁門總共被圍了三十三天。

突厥人撤退之日,城中的糧食剛好告罄,楊廣和所有人不禁長長地松了一口氣——好懸!

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正月初一,楊廣在東都舉行新年朝賀,天下有二十余郡的賀使缺席。這是隋朝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而之所以出現這種事,原因不外乎兩個:要麽是郡城已落入變民之手,要麽是特使在中途被變民所殺。

楊廣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派遣十二路招討使分赴各地,負責征調軍隊鎮壓叛亂。到了五月,楊廣在朝會上向大臣們詢問叛亂的情形。寵臣宇文述等人都表示,大部分叛亂已被平定。楊廣問叛賊還剩多少,宇文述從容奏答:“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了。”

楊廣顯然對這個回答非常滿意。滿朝文武中,只有老臣蘇威硬著頭皮對楊廣說:“對於叛亂情形,各地奏報多不屬實。臣在此僅舉一例:從前叛賊據有長白山,距洛陽一千余裏;而今卻近在汜水,距洛陽僅一百余裏。請陛下想一想,如果叛賊越來越少,又怎麽可能離東都越來越近?”

楊廣聞言,勃然大怒,隨即找了個借口罷免了蘇威,並把他子孫三代的官爵全部罷黜,貶為庶民。

大業十二年,四方叛亂愈演愈烈,隋朝的文武百官都對此心知肚明,卻無人敢言。因為,楊廣更願意相信宇文述的話——天下的盜賊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了。

換句話說,楊廣寧可相信天下無賊。

這年初秋,為了讓自己忘卻三征高麗和雁門被圍的恥辱,楊廣決定南巡,三下江都(今江蘇揚州市)。

一些有良知的官員再也不忍心保持沉默了。右侯衛大將軍趙才第一個站出來勸諫:“今百姓疲勞,國庫空虛,盜賊蜂起,政令不行,願陛下早回西京,安撫萬民!”

楊廣不由分說地把趙才扔進了監獄,隨即下令龍舟隊揚帆起航,毫不遲疑地離開了烽火連天的中原,朝著歌舞升平的江都翩然而去。

途中,大臣任宗、崔民象、王愛仁相繼勸諫,卻無一例外地掉了腦袋。龍舟行至梁郡(今河南商丘市),當地百姓聯名上書:“陛下若執意南巡江都,天下將不再為陛下所有!”楊廣二話不說,命人將他們全部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