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鋼絲上跳舞:李淵的崛起(第2/3頁)

他的政治智慧告訴他——現在打著“尊隋”的旗號要遠比“反隋”的旗號更安全,也更有利。

因為在勝敗未蔔、天下大勢尚不明朗的情況下,“尊隋”要比“反隋”能獲得更多閃轉騰挪的余地和空間,而過早僭位稱尊就會背負亂臣賊子的罵名,更會成為眾矢之的。此外,李淵也不願意像劉武周他們那樣接受突厥的所謂“天子”冊封,公開成為突厥人的附庸。道理很簡單,與突厥人的合作本來就是迫於時勢,不得已而為之的,或者說是只能一夕不能長久的。說白了,這是各取所需的政治一夜情。既然是一夜情,又怎麽能大張旗鼓、廣而告之呢?再說了,最起碼在名義上,在現階段,李淵仍舊傾向於把自己定位在隋朝的國戚和重臣的角色上。這樣既不會過度傷害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道義感,又能為自己的叛隋起兵抹上一層“匡扶社稷、安定天下”的政治保護色,並且為壯大自身的實力贏得更多寶貴的時間。

有鑒於此,李淵認為自己目前最恰當的姿態應該是在隋朝與突厥之間取得某種微妙的平衡,既不與隋朝決裂,也不與突厥為敵。

換句話說,他必須在隋王朝與突厥人之間走鋼絲。

而且還要在鋼絲上跳舞。

裴寂和劉文靜等人看見李淵遲遲不答復突厥人,萬分焦急地說:“而今士眾已全部集結,最缺的就是戰馬。胡人的士兵我們不一定需要,但是胡人的馬卻不能不要。您如果遲遲不接受他們的條件,恐怕他們會反悔。”

李淵依舊不同意,說:“你們再想一個折中的辦法。”

六月初,李建成、李元吉和柴紹終於抵達太原。裴寂與李建成、李世民等人商議之後,一起向李淵提出了一個在鋼絲上跳舞的辦法:“廢皇帝而立代王,興義兵以檄郡縣,改旗幟以示突厥。”如此則“師出有名,以輯夷夏”(《大唐創業起居注》)。

李淵笑了。

首先,宣布廢黜楊廣,擁立長安留守、年幼的代王楊侑。這樣既能順應天意人心,還能搶占政治制高點,挾天子以令諸侯,為造反披上一件正義與合法性的外衣。其次,有了這件美麗的外衣,就能堂而皇之地傳檄天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締結一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爭取不戰而屈人之兵,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佳的結果。最後,為了獲得突厥人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支持,不妨在軍隊的旗幟上改用突厥人所用的白色,以此向突厥示好。

很顯然,這是一套既務實又靈活,既不偏不倚又左右逢源的師出有名的起兵方案。李淵幾乎原封不動地接受了。

他只修改了其中一個小小的細節。在軍旗的顏色上,李淵既沒有使用隋朝的紅色,也沒有使用突厥的白色,而是使用紅白相間的雙色。

在鋼絲上跳舞!

李淵決定將這個政治理念貫徹到底。

大業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經歷了一連串驚險和曲折之後,以李淵為首的這個政治軍事集團終於在太原正式起兵。

隋亡唐興的歷史大幕就此拉開。李淵的戰略目標非常明確,就是隋帝國的政治心臟——西京長安。要進軍長安,首先必須攻克西河郡。

李淵把這個首戰的重任交給了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他說:“你們年輕,未經歷練,先以此郡看你們的表現和作為,現在所有人的眼睛都看著你們,自己努力吧!”說完李淵又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往返路程之外,只給你們三天軍糧。

這就是說——如果李建成和李世民在三天內拿不下西河,就意味著失敗。

對初出茅廬的李氏兄弟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而且更要命的是,他們率領的是一群根本沒有經過訓練的新兵。

然而,李建成和李世民還是信心百倍地上路了。一路上,他們與士卒同甘共苦,一發現敵情立刻挺身在前;士兵凡有盜竊鄉民菜蔬瓜果的,他們就找到主人,給予賠償,而且並不責罰偷盜的士兵;沿途凡是有父老貢獻食物,他們一律與部眾分享,從不獨自享用;要是有人特別殷勤地送上牛酒等物,他們則婉拒說:“此隋法也,吾不敢。”

憑著這種廉潔自律和寬仁待眾的作風,年輕的李氏兄弟迅速贏得了部眾的擁戴,並贏得了遠近百姓的心。

“義師”的風範和聲譽立即傳播開來,並且傳播的速度比他們行軍的速度還快,馬上就落進西河官民的耳中,所以守城的隋軍官兵毫無鬥志,唯獨郡丞高德儒企圖據城頑抗。六月初十,義軍兵臨西河城下,雲梯剛剛架上城頭,士氣高漲的士兵就蜂擁而上,不費吹灰之力就攻克了城池,逮捕了郡丞高德儒。

李氏兄弟當即將高德儒斬首,此外不殺一人,對西河官民秋毫無犯,讓百姓各安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