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殺熟”是歷史轉型的死結(第2/5頁)

韓信在關鍵時刻沒有背叛劉邦,他在正統道德範疇內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也是不會為人所詬病的。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來看,其實這也是理所應當的,畢竟他是劉邦的臣子,在劉邦的權力集團內部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如果韓信在關鍵時刻在背後捅上一刀,雖然在道義上說不過去,但是從權力利害關系上來看,卻是絕對的勝者。

韓信沒有在兩大利益集團爭鬥得兩敗俱傷的時刻,亮出自己的劍。那麽對於他來說,今後能做的也只有跟在劉邦後面亦步亦趨,要低調再低調,讓所有的鋒芒銹蝕在權力結構之外。就像他的那些戰友們,諸如張良、陳平、蕭何之輩。

有人說韓信在職場上跟對人了,因為劉邦知道怎麽用他;也有人說,韓信可惜了,完全可以憑借一己之力去成就一番更大的事業。無論怎麽說,韓信只是劉邦運籌帷幄的權力局中的一顆棋子。劉邦在對待韓信這些功臣們的底線是什麽呢?對此我們不能妄下結論,需要將事件和人放在那樣一個大時代的背景下作分析。在分析之前,有一個歷史細節不容放過。在劉邦的晚年,有一次患了一場重病,知道來日無多,於是將他的那些老夥計們喊到眼前,殺白馬為盟。盟約的內容是:異姓為王者,天下共擊之。

這樣一句話讓我們清楚地了解了劉邦對於權力的態度,這種態度我們並不陌生,君君臣臣,要分得清清楚楚,異姓不得封王。為王者只能是劉邦的家族子弟。也就是說,王這個封號是劉氏的專利。臣子們即使手中的權力再大,也只能做臣子,而不能為王。

劉邦奉行的這一套權力體系,基本上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家天下的封建專制王朝的延續,新瓶裝老酒是官家集團的一貫作風。驍勇有余,謀略不足的項羽顯然看不到這一點,他在滅了秦國之後,封劉邦為漢中王,這顯然是權力體系建設的一種倒退。早在奴隸社會的時候,那些權力大鱷們就在玩這種分封諸王,國中有國的政治遊戲。結果換來的卻是諸侯王們的不服,大家都是王,憑什麽你項羽能冒充皇權代言人來分封我。在各方勢力都在參與權力分肥的鬥爭中,項羽成為眾矢之的,並最終敗給了劉邦。所以說劉邦是不會重蹈覆轍的。

我們在這裏只看到了韓信的下場,卻沒有好好計算其中的利害關系。

首先是韓信雖然沒有亮劍,卻要挾劉邦封王。客觀地說,韓信打個報告要求劉邦論功行賞也不為過。但是他選擇的時機實在是大有問題,也就是說韓信是在正確時間做了一件完全不著調的事。他在劉邦困在滎陽陷入危局的情況下,要挾劉邦封王。這種趁火打劫的做法肯定是要被劉邦記恨的。劉邦讓他帶兵合擊項羽,他卻討價還價要劉邦封他“假王”。那意思就是說,你不封王,我就不幫你打項羽。劉邦的憤怒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皇家權力的底線不容隨意踐踏。劉邦的底線就是異性不能為王,所有破壞正式權力系統的行為都是殺人的利器。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如果一味縱容韓信就太不正常了,當項羽這個利益競爭者一死,劉邦就毫不猶豫地收回了韓信的兵權,將其封為楚王。

這時候的韓信還是應該滿足的,畢竟劉邦還是給他封了一個王,雖然名不副實。憑著韓信的智慧,他應該對劉邦有所提防,可在權力爭鋒的舞台上,一個疏忽就會導致滿盤皆輸。隨著時間的推移,韓信的判斷力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因為在他看來,自己的功勞是完全配得上一個王位的,自己沒有在楚漢相爭的生死時刻插上一腳,就是送給劉邦最好的禮物。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拿劉邦與朱元璋做比較,同樣是草根出身的開國君主,同樣面臨著開國功臣如何處理的歷史難題。但兩個人絕對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劉邦出手洗牌,是因為異姓諸侯王反叛的號角已經吹響,他的做法有權力自保的意思在裏面。而朱元璋的血腥屠殺,則完全是為了屠殺而屠殺,為皇權的接班人掃清障礙,是毫無根據的因疑而殺。

功臣問題是所有的開國皇帝都要去認真研究的課題,因為皇帝手中的權力價值,不應該由他一個人獨享,而應該作為權力股份,讓那些功臣們共同參與分肥。因為當初大夥都是提著腦袋跟你玩命幹的,如今江山打下來,你卻要“卸磨殺驢”。剛建國時,皇帝與功臣有一段蜜月期,在蜜月期裏也有富貴共享的美好時光。可時間不長,雙方感情就破裂了,剛派發下去的免死鐵券還閃著光亮,可這份光亮也救不了功臣的命。曾經共過患難的兄弟,卻成為置於死地而後快的對手。

劉皇帝和朱皇帝將權力的刀鋒指向了功臣,倒在劉邦劍下的除了韓信,還有臧荼、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朱元璋更是異常生猛,幾乎將開國功臣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