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誰才是真正的王牌(第3/5頁)

事後看來,雖然建文帝是齊、黃並用,實際上更傾向於黃子澄的看法,畢竟東宮的交情在那裏擺著。而卓敬則別有一番議論,他在給建文帝的奏折中說:“燕王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類高帝。北平形勝地,士馬精強,金、元年由興。今宜徙封南昌,萬一有變,亦易控制。夫將萌而未動者,幾也;量時而可為者,勢也。勢非至剛莫能斷,幾非至明莫能察。”

卓敬的意思是在不動幹戈的情況下,先以遷徙的辦法消禍亂於無形。應該說這是相當高明的一招。而且這樣做的理由光明正大,即使朱棣心有不滿也說不出所以然,更不會拿出靖難的招牌說事。可是,這麽一個“天下至計”並沒有獲得朱允炆的認可。

卓敬這個人在當時應該算得上是天下奇才,就連後來殺害他的朱棣也不得不承認“國家養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朱元璋生前對卓敬非常看好,可惜朱允炆並沒有給予這樣一位有才之士足夠的信任。

朱允炆選擇周王作為削藩的第一道突破口,還有一個更為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周王府裏出了內奸,此人在這個關節點上站出來出賣自己的主子,說周王朱橚要密謀造反。朱橚並不是一個懂政治的人,準確地說,他更像是一個學者,是植物學家和方劑學家。他曾經根據元朝宮中遺事,寫有《元宮詞》百章,並參與編寫科技著作《救荒本草》。就是這樣一位學者型的藩王,不專心搞他的學術研究,卻偏偏要跳出來學人家造反。

朱允炆正愁找不到借口向藩王們下手,現在有了機會,那就先拿周王朱橚開刀。就在準備下手之際,告發之人提供了一條更為重要的線索:周王要謀反,背後有燕王朱棣在為他撐腰。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麽朝廷削藩從周王下手是再合理不過。而朝廷一旦對周王采取行動,就等於斬斷了燕王朱棣的手足。所以朱允炆要動周王,按照常理來說,燕王朱棣不會坐視不管。

要是朱棣出兵來救,那麽他就會背上同謀的罪名;如果朱棣不出兵而是出面為周王說情,那也能將其算作同謀。這樣一來,無論朱棣怎麽做,建文君臣都能夠找到收拾他的理由。周王朱橚和哥哥朱棣是由馬皇後收養的,在藩王當中,他們之間的關系要比其他的兄弟關系更近一層。

還沒等朱橚將造反行動付諸實施,一場大災難已經悄然降臨。他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的親兒子朱有爋會告他謀反。按照大明的祖制,周王的大兒子朱有燉被立為世子,也就是未來周王王位的合法繼承人。可是次子朱有爋聽人說,最近朝廷正準備對尾大不掉的諸藩王下手。他想,自己何不乘機去上告,將父親周王朱橚的不軌行為全部告訴朝廷。這樣就可除掉兄長及父親周王,自己就可以穩穩地坐上周王的位置。

周王次子朱有爋上告周王謀反,建文帝聽說後喜出望外。這樣的事情來得太過及時。建文君臣經過反復商議,決定派曹國公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帶兵北上,采取聲東擊西的策略,給周王朱橚來個突然襲擊,確保削藩首戰成功。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這是帝國新舊權力集團交替的時間段,雖然用的還是洪武的年號,但朱允炆上台已經有三個月了。建文朝廷放出風聲,說是接到北方密報,北元殘余勢力最近有南下的跡象,為加強北方防務,防止北元南侵,朝廷決定派李景隆為大將軍,率軍北上。

客觀地說,建文君臣唱的這出戲並沒有跑調。李景隆的軍隊一路向北,周王朱橚並沒起任何疑心,因而也就沒做抵抗的準備。但當李景隆的軍隊經過開封時,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突然轉向,迅速包圍了周王府。

周王朱橚還沒反應過來就做了俘虜。李景隆馬上取出皇帝朱允炆的詔書,當眾宣讀。接著就將周王一家人押往京師南京,周王及其諸子被廢為庶人,流放到了荒遠的雲南蒙化。削藩首戰告捷,給當時建文朝的政治局面帶來了很大的積極影響,也表明了建文帝是一個很有抱負、很有作為的帝王。

建文帝廢了周王,馬上就將周王所犯的罪行寫成敕書,然後頒給諸王,讓他們來給周王議罪。這一招也確實狠毒。誰說書生不懂得治國謀略,建文帝此舉可以說是一舉三得。

一是拿祖制來壓服藩王。按照祖制:藩王有罪,皇上主持,諸王集體議定。二是博取天下人的信服。向天下公開周王的罪行,昭示皇帝武力削藩並不是師出無名,而是周王造反,逼我動手。同時也在敲山震虎,讓其他藩王都要循規蹈矩,沒事不要學周王自取滅亡。三是投石問路。建文帝拿周王開刀,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以此來試探燕王朱棣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