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唐初武功(四)(第2/2頁)

兵渡海,與舊鎮兵交代。乾封元年(666年),蓋蘇文死。子男生代為莫離支,與弟男建、男產相攻。男生走據國內城,見第二章第二節。遣子獻誠詣闕求救。詔契苾何力率兵應援。男生脫身來奔。十二月,命李 與何力並力。明年,渡遼。所向克捷。總章元年(668年),進攻平壤。高藏遣男產出降,然猶與男建固守。九月,攻拔之,虜藏及男建。分其地置都督府、州。府九,州四十三,後所存州止十四,見《新書·地理志》。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以薛仁貴為都護,總兵二萬鎮之。唐是時諸將,惟劉仁軌確有才氣謀畫,余皆瑣瑣不足道,然卒獲成功者,則以麗、濟之有釁可乘也。然麗、濟是時,民族性稍已成熟,故唐終不能久據其地矣。

《舊唐書》倭與日本,分為二傳。《倭傳》雲:“其王姓阿每氏。貞觀五年(631年),遣使獻方物。太宗遣高表仁持節往撫之。與王子爭禮,不宣朝命而還。二十二年(648年),又附新羅奉表。”《日本傳》雲:“倭國之別種也。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為名。或曰: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或曰:日本舊小國,並倭國之地。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故中國疑焉。”《新書》則雲:“日本,古倭奴也。其王姓阿每氏。”記貞觀五年(631年)遣使,後附新羅上書,與《舊書》同,而雲高仁表與王爭禮。又雲:“永徽初,其王孝德即位,獻虎魄、瑪瑙。時新羅為高麗、百濟所暴,高宗賜璽書,令出兵援新羅。未幾,孝德死,子天豐財立。死,子天智立。明年,使者與蝦夷人皆朝。天智死,子天武立。死,子總持立。鹹亨元年(670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國近日所出,以為名。或雲:日本乃小國,為倭所並,故冒其號。使者不以情,故疑焉。”三說自以倭自改名之說為是。倭自南北朝來,久與中國有交接,在東海中已為望國,此時自不得忽冒所並國之號;更不得有日本國能並倭也。倭自南北朝以前,皆臣服中國,以得受官爵為榮,隋時始傲然自大,此時猶襲其故智,故至與使者爭禮。《新書》載其歷代世系,皆與日人所自言者合。又謂其使者妄誇其國都方數千裏,南西盡海,東北限大山,此說在今日觀之,亦非虛妄。《舊書》亦有此語,而不雲其為妄誇。則所謂不以情者,亦不過間有誇飾之辭,不應舉所言而盡疑之也。然日本是時,究不足與中國相亢,虛驕之氣,終不可以持久,故其後,其君與夫人,卒躬自來賓焉。